江北唯一踩桥会 万人踩桥闹元宵 临淄乌河踩桥会引来八方客

摘要 2月6日,农历正月十六一大早,来自临淄本地以及潍坊、东营等周边城市的市民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到临淄区杜家村。

“踩踩七孔桥,一冬不冻脚,一夏热不着,都来踩桥咯!”2月6日,农历正月十六一大早,来自临淄本地以及潍坊、东营等周边城市的市民扶老携幼,从四面八方赶到临淄区杜家村。早晨九点,杜家村乌河两岸人头攒动,这里正在举办一年一度的“踩桥会”。踩什么桥?七孔桥。

微信图片_20230207141920.jpg

临淄七孔桥

七孔桥位于临淄区稷下街道杜家村西,桥呈东西走向,横跨乌河,因桥有六个桥墩,七个流水孔,故名“七孔桥”。桥长20.35米,桥宽3.07米,桥西浮雕上有“蚣蝮”图案。

“临淄东有牛山庙会,西有乌河踩桥会,传说七孔桥踩桥活动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村里的祖祖辈辈每年正月十六都来踩桥,踩桥会上,还能看到舞龙舞狮、扭秧歌、打腰鼓等民俗节目,格外热闹!”74岁的杜家村村民杜玉东说。

微信图片_20230207141924.png

正月十六,人们从四面八方会聚到杜家村七孔桥。

微信图片_20230207141929.png

正月十六,人们纷纷到七孔桥踩桥祈福。

关于“七孔桥踩桥会”民俗的起源,临淄当地有几种说法:有说是为了纪念唐朝时某年正月十六,百姓们成功惩治了此桥东北的元和寺里那些欺男霸女的恶僧;另一种说法是清朝康熙年间,此桥西北的王家桥村出了个武进士王友询,王友询之母是百岁寿星,每年正月十六都要来看此桥,百姓们为一睹其风采,也为了沾点喜气、长命百岁,纷纷于正月十六来看桥,后相沿成俗。虽然民间传说无从考证,但是正月十六这一天,人们相约来踩桥祈福纳祥,却约定成俗,流传下来。

作为临淄传统特色民俗活动、长江以北唯一一处踩桥会,2007年,“七孔桥踩桥会”被列入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7月,七孔桥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出于文物保护原因,七孔桥原址也被隔离围护起来,当地政府在七孔桥南侧10米左右建了一座新桥。

“当地人都说‘踩了桥’才算过完年,从七孔桥上走三个来回,可保一年平安顺利,我每年都来踩桥,虽然现在只能在近处看看七孔桥原址,但是传统习俗不能丢,今天和老伴带着孙女来踩桥,讨个‘好彩头’,祝愿家人健康平安。”一早驾车从青州赶来参加踩桥会的陈先生抱着孙女,在桥上走了几个来回。

当天的踩桥会上,稷下街道各村居还为前来“踩桥”的市民群众献上了锣鼓、舞龙、花杆、秧歌、武术等精彩纷呈的表演,现场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声,不少市民用手机拍摄“踩桥会”的热闹场景,纷纷上传到微信朋友圈、抖音等平台。表演《威风锣鼓》的闫家鼓乐团,多年前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闫家鼓乐曲牌是源自明末清初,为闫氏祖先庆祝丰收创编的打击乐,一直传承至今。

微信图片_20230207141936.jpg

踩桥会上的文艺演出——扭秧歌

捏泥人、崖头大鼓等非遗展示也吸引了市民关注,人们还能在踩桥会上品尝到烤肉、糖葫芦、糖球、黄金饼等地方特色小吃。“早晨摊子开张,来来往往的顾客不断,估计今天净赚几百元没问题。”在桥头上烤肉摊摊主张大姐将肉串架在烧烤架上,高兴地说。

微信图片_20230207141948.jpg

踩桥会上,孩子坐在大鼓上玩耍。

“作为临淄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河踩桥会承载着悠长的历史记忆,这也是我们村对传统民俗活动的一种珍惜和传承。今年来踩桥的人特别多,估算可能有两万多人次。”杜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钦说。

临淄历史文化底蕴丰厚,乌河七孔桥踩桥会不仅让市民感受到了民俗文化魅力,也是临淄加强文旅农融合发展的方式之一。正如临淄区人民政府副区长高晋在致辞中所说,临淄区发挥齐文化资源优势,着力在保护、传承、创新上做文章,广泛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让优秀民俗文化在传承、创新、发展中迸发出崭新的活力,深度挖掘辖区内特色历史文物遗产、特色民俗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引导发展乡村旅游,将文化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微信图片_20230207141953.jpg

延伸阅读:

资料显示,除山东之外,四川、贵州等省也举办踩桥会。四川绵阳一带的踩桥会,是民间自发的大型踏青闹春、拜桥祭祀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每年举行一次,时间定为每年的春社日(即立春后第5个戊日,又叫逢社),已经举行超过200多年。当地人认为踩桥能弃秽,能带来好运气,寄托了当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祈求。(李鸿斐 丁静 李凤飞)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