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多家企业节能减排从“包袱”变财富

摘要 加快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在淄博,有很多企业正在这一领域探路,博一新能源就是其中一个。

加快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是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在淄博,有很多企业正在这一领域探路,博一新能源(以下简称博一)就是其中一个。

10月27日,在位于博山区的山东宏马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车间内水表、热表、气表的每一次“脉搏”,都被博一的能源大数据平台智能化控制系统远程监控,不但能真实了解生产能耗状态,而且系统可以通过对环境温度及供冷供热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判断分析,优化匹配不同的机组运行模式,使整个系统始终保持在最高效的模式下自动运行。

这是博一与山东宏马携手打造的余热回收用于采暖、智慧清洁多能互补系统项目,它不但可以实现能源管理的自动监测,还通过博一全球独一无二的超级导热材料——微热管阵列技术,对供能系统、建筑供热系统、内循环冷却系统进行改造,可以节约标煤量2166.67吨/年,预计节省费用130万元/年,实现企业减排降碳的目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2019年博一落地淄博到现在,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通过博一以超级导热材料——微热管阵列为核心的工业余能循环利用节能降碳技术,实现了绿色发展,也实现了对工业能源的“精打细算”。

超级导热材料——微热管阵列是什么?这是博一新能源自主研发的核心材料,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产品的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转化能力在全球生产行业占据主导地位。微热管阵列承压能力强、接触热阻小、均温性好、可加工性强、热传导率是同样金属材质的5000倍以上,是石墨烯的200倍。适用于一切与能源相关的领域。

在世界第一钛白粉生产企业龙蟒佰利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也能看到博一的身影,作为高耗能产业,借助博一对其生产工艺进行节能改造,预计节能效益可达1亿元,在博一的助力下,龙蟒佰利联集团目前已开启氯化钛白节能先河。

节能降碳是制造企业绿色发展的“牛鼻子”。在博一总经理徐红霞看来,从生产的角度,能源是共性问题,尤其是对传统产业来说,原材料的节省空间非常低,但能源则有较大改进空间。

徐红霞给记者算了一笔能源账。截至目前,博一已经为数十家造纸、建陶、建材等传统制造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实施和正在实施工业领域节能改造项目数十个,有12家企业已平稳运行,每年节能减排约5.5万吨标煤,1500万立方米天然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20万吨,每年节约超过1亿元的能源成本,而且每年的节能改造项目与节能减碳量都在快速增长。

在“双碳”背景下,不少企业“犯难”,推动节能减排势必会增加成本。博一的工业余能循环利用节能降碳技术正好破解了这一难题,为企业实现了减排从包袱变财富的转变。徐红霞说,一方面,企业可以实现余热再利用,另一方面,还可以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等方面,帮助企业降本增效。

去年,博一承接了信发集团碳捕集——打造国际一流农业生态产业集群建设项目,从开发、设计、应用、管理,分阶段、分品类为信发集团构建了反季樱桃、草莓、鱼类农业生态区能源系统。目前项目1期已全部完成,2期和3期也在陆续建设中;在安徽利维能动力电池公司,博一为企业量身打造了乏汽余热回收节能改造项目,4GWh(吉瓦时)可节省1200万元能源成本。

更关键的是,长远来看,这一套技术还能帮助企业提高对碳资产的意识。徐红霞说,通过博一的能源大数据平台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清晰看到企业每节省一度电、少烧一吨煤能节省的费用,让企业的碳指标成为财富,也改变企业对降碳减排的畏难心理。

“这种建设生态的方式,不仅能加速低碳观念的普及,还可以通过建设生态的方式,为更多制造企业解决碳排放的问题。”徐红霞说。(王奇)

来源:淄博晚报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