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了博山县,或者说烟囱镇,这是我在中国见过的最大的工业城镇……”100多年前,博山工业的繁荣景象被留在德国人李希霍芬的日记里。那时的博山,煤炭、陶瓷和琉璃是工业的三大支柱。时至今日,陶琉产业依然是博山工业版图中的重要一块。
曾经是老博山经济支柱的陶瓷和琉璃,现在成为迅速发展壮大的文化产业。凭借着精益求精、耐得住寂寞的工匠精神,依仗着面向市场、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传承千年的陶瓷和琉璃技艺在博山焕发新生。
在坚守中沉淀出工匠精神
“博山是全国唯一的‘中华陶琉名城’,也是中国琉璃之乡、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陶瓷和琉璃双重元素的城市。”今年9月24日,在颜神古镇开园仪式上,博山区委书记路德芝这样说。
走进博山,你会发现这座小城已经深深打上了陶琉的烙印。琉璃园里,400多年历史的炉神庙代表着陶琉产业衍生出的民间信仰;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里,新老艺术家在工作室里埋头创作;以琉璃文化元素为主题的人立大厦,匠心独具,一步一景;陶琉大观园里,从物美价廉的陶琉摆件,到价格高昂的名贵色料,应有尽有。
陶瓷和琉璃,既是一代代博山人吃饭的手艺,也是他们表达美的手段。要想把这碗饭端得牢,把这种手段用得顺,都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更需能静得下、稳得住的工匠精神。耐得住寂寞,这是博山陶琉艺人普遍具备的优秀素质。
比如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胡建昌,相比滔滔不觉得地分享自己的艺术见地,他更善于在静寂中发掘美、创造美。从最早在陶瓷企业画杯盖,到后来自己闯市场,再到如今开设工作室,在亲历了博山陶琉文创产业的起起落落后,胡建昌始终稳坐钓鱼台。
洗尽铅华,沉静如水,撇掉表面的浮躁,最后沉淀下来的就是博山陶琉艺人的工匠精神。就像胡建昌的作品那样,从鲁花釉刻瓷、博山琉璃錾刻,到陶艺烧造、陶瓷钢笔画,一路走来,始终如一,沉稳大气、美轮美奂,给人一种与世无争而又锋芒毕露的感觉。
还有非遗传承人阚方乾的琉璃镌刻,线条、平面看上去是一条条、一片片,是实的。凑近一看才发现,全都是一刀刀刻出来的虚线、点阵,细致精密,一丝不苟。无论是植物、人物还是山水,明快的刀法看上去层次分明、细节丰富。在他的作品中,传统的绘画笔法被转换为精妙的刀法,中国传统美学中的虚中有实、虚实相生、以虚胜实的特色被体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叫绝。
这种工匠精神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使其摆脱了时间的牵绊。就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在博山,随便走进一家大师工作室,像这样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
老手艺,既要能守得住,更要能传得下。曾经有一段时间,因为市场很不景气,博山的陶琉文创产业人才断档严重,很多来自陶琉世家的年轻人放弃了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转投其他行业或者外出打拼。最近这两年,随着大环境的改善,这种情况出现了可喜的转变。
在博山,“陶二代”“琉二代”早已成为行业的生力军。周冠承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为第四代雨点釉技艺传承人;出身陶瓷世家的周虹从国外学成归来,投身陶瓷工艺美术事业;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慧同的女儿,李韶玥成为鲁派内画第五代传承人;“90后”任东夏大学毕业后回家创业,成为博山窑陶瓷雕塑的第三代传承人……
在创新中开辟出广阔天地
“市场好了,大家能把更多精力用在创作上。艺术家都在用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把自己的想法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对于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胡建昌给出了三个方面的观察:一是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艺术品的消费需求越来越旺盛;二是博山的文旅产业快速发展,政府对陶琉文化的宣传力度越来越大;三是文创企业和艺术家的合作越来越密切,从文化创意到热销产品的转化越来越快、越来越精准。
正如胡建昌所说,这种可喜的变化是相互作用的,这也就意味着博山的陶琉文创产业已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环境好了,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在创新上寻求突破。比如今年在博山陶瓷彩绘领域出现的“钢笔画风”,就是一次艺术家们的集体创新实践,钢笔画成为一种新的陶瓷绘画技法。
除了技法上的创新,材料上的创新也在涌现。
在位于博山区山头街道陶琉艺术大师村的徐月柱大师工作室三楼展厅里,一种名为“金丝鸡血红”的新型琉璃色料由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徐月柱和他的儿子徐磊共同研制,那种低调的奢华感恰好迎合了市场的需求,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追捧。
“鸡油黄是博山琉璃名贵色料的代表,但现在能做鸡油黄的工作室比较多,为了突显自己的特色,我们在尝试了很多方法后研制了这种色料。”徐月柱说,作为传统手艺的琉璃必须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生命力,在创新方面,两代人经常能碰撞出火花。
作为大师的儿子,徐磊虽未完全继承父亲的高超琉璃制作技艺,但他把自己所学的商务管理专业和琉璃有机结合,在设计和营销方面,把这门老手艺玩出了新花样。
徐磊对市场有着敏锐的观察,在大学期间就尝试着做生意、参与展会的策展。在外地举办的一次展会上,徐磊突发奇想把一批博山工厂积压的琉璃花球带去售卖,没想到颇受欢迎,很快销售一空。这件事让徐磊很受启发,他意识到,只要找准市场,博山人司空见惯的琉璃一样能成为爆款。
2010年,徐磊注册成立了一家文化创意公司,专门从事琉璃文创产品的设计、制作和销售。2014年,徐磊和他的团队针对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设计了一款琉璃摆件,仅几天时间就卖出一万多个。在2021年第一届“齐品·淄博”城市礼物创意设计大赛上,徐磊设计的作品《海岱齐风》获得二等奖。
在徐磊看来,在传承好老手艺的同时,博山琉璃要在创新和创意上多下功夫。
众人拾柴火焰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师与陶琉企业展开合作。前者善于创意和设计,后者善于对接市场,从国礼到城市景观,这种艺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让博山的陶琉越来越频繁地走进了城市的地标建筑,走进了国宴大厅,走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上了国家最高规格外交场合。
无论是为上合组织青岛峰会设计制作“岱青海蓝”“海韵如意”等文创产品,还是琉璃壁画“国风祥云”入驻齐盛国际宾馆贵宾楼,博山的陶琉早已走下博古架,走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从摆着看、可收藏的工艺品,到实用性和艺术性兼具的文创产品,再到迎合年轻人时尚需求的陶琉潮流玩具,博山陶琉产业的第二战场、第三战场早已风生水起。
人才回流助力产业振兴
历史上的博山,曾经因为发达的工商业而衍生出了繁荣的文化。进入近现代后,大量的工矿企业聚集于此,又使得这里的文化氛围变得格外浓厚。后来随着资源的枯竭、经济重心的转移,大量的博山人才外流,这其中也包括一些陶琉界的能工巧匠。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岳孝清就是其中一位。
从业40多年的岳孝清,长期致力于国家最高规格用瓷的设计。出生于博山的他,年轻时在博山就业,后来随企业搬迁离开博山。2020年退休后,他经常到外地参访交流,有的地方极力挽留他,但他难舍故土,于今年夏天回到博山设立传习工作室和艺术馆。
近日,再次见到岳孝清时,他正系着围裙在工作室里搞创作。“我搞了一辈子的陶瓷艺术设计,在这方面还能给家乡作点贡献。博山的创作环境、市场环境越来越好,还有一批人一直在为博山的陶琉产业培养人才、搭建平台、开拓市场。”
岳孝清所说的是淄博人立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人立文创”)董事长焦新。2013年,在博山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外闯荡多年的焦新回到博山,在原省陶瓷公司旧址上打造了人立琉璃艺术馆,馆内收藏了50位省级以上琉璃艺术大师的内画、灯工、古琉璃等不同品类的3000余件经典之作。
人立文创整合行业资源,吸纳众多艺术家入驻并开展合作,以博山为设计生产基地,在多个大城市建立展厅和销售渠道,逐渐打出了博山陶琉的名气,打通了销路。2015年,人立文创登陆新三板,成为国内首家陶琉文创行业新三板挂牌企业。2016年,人立文创建成了以琉璃为主题的人立大厦,提供陶琉人才孵化、住宿餐饮、观光购物等服务,成为博山的地标性建筑。如今的人立文创,已经发展成集文化创意、陶琉体验、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近年来,在人立文创的帮助下,包括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克昌、中国玻璃(琉璃)艺术大师徐月柱、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丁邦海、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岳孝清等,十多位艺术家回到博山创办工作室、艺术馆。这些人才的回归,无疑为博山的陶琉文创产业又添了一把火。
博山区陶瓷琉璃行业服务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博山区共有省级以上陶琉艺术大师123名,另有全国技术能手3人、中国轻工“大国工匠”2人、山东省(齐鲁)首席技师15人、省轻工行业首席技师37人、省轻工系统首席技师10人、山东省技术能手4人等各类专业人才100余人。
近年来,博山区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文化创意融入陶琉产品设计,突出特色和品质;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了一批品牌影响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综合效益好的骨干龙头企业;支持企业与高校建立实践实训基地,打造了一批陶琉创新产品,助力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博山区紧紧围绕展会、宣传、人才等方面搭建平台,实施陶琉人才培育计划,组织陶琉行业创新设计专题培训,组织从业人员申报各类荣誉;积极探索“陶琉+旅游”“陶琉+电商”“陶琉+学研”等多元发展路径,做好融合文章。
在今年7月公布的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获评人员名单中,山东省共有3人,其中包括博山的孙云毅、李慧同。此外,还有昃秀花获评齐鲁大工匠,田纪友获评齐鲁工匠,文静、宋苗获评齐鲁巾帼工匠,黄得利、周清君获评淄博工匠,李洪梅、高静获评淄博巾帼工匠。另有59人获评淄博市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获评人数位居淄博市第一。
“陶琉是博山的名片,也是淄博市、山东省的名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双创’的大背景下,相信博山的陶琉文创产业大有可为。”博山区陶瓷琉璃行业服务中心主任刘波说。(马景阳 韩凯)
来源: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