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二腈国产化在淄博圆梦,我国尼龙66产业链彻底改变关键原材料全部依赖进口、长期受制于人的局面;鑫旭集团全力推进科技创新,其“核能放射性废物超级压缩减容系统”在核能放射性废物处理领域首次打破国外垄断,全部实现了国产化;淄博民康药业拥有成套自主研发的预灌封注射器生产线,实现了全国首个全链条设备国产化……
最近,记者在采访企业时有一个深刻的感受:正有越来越多的“淄博造”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实现技术装备或关键原材料国产化,为国家赢得荣光,更为淄博蓄起决胜未来的澎湃动能。
“淄博造”缘何一次次突破“卡脖子”?
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我市企业家放眼全球,把企业放到更大坐标中去对标一流、谋划未来,通过科技创新在诸多领域取得产业链关键节点的创新突破,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难题。
作为老牌本土企业,山东金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军光伏领域,应用自主研发成果的TCO导电膜玻璃生产,不但攻克了高难度的玻璃镀膜工艺技术,还将膜层精度控制在了纳米级别,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经过近十年的布局,金晶玻璃已经从传统玻璃、纯碱及其延伸产品领域逐渐延伸到太阳能新材料、建筑节能新材料以及高铁、轿车、家电等领域,光伏玻璃、节能玻璃等深加工产品比重不断增加,并形成较完整的基板材料产业链。
这样可喜的场面在我市已然遍地开花——
从高性能燃料电池全氟质子膜突破产业“卡脖子”技术,到智能协作机器人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再到高压大型智能化水环压缩机成套设备被认定为首台(套)技术装备,高精度蚀刻引线框架被评为2020年度山东“十大科技成果”,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相继在我市问世,智能卡封装框架、固体制剂设备、氮化硅陶瓷球、陶瓷纤维等技术领跑全国。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我市拥有17家,数量居全国第三、全省第一。“淄博制造”正加速向“淄博智造”转变。
突破“卡脖子”,需要企业有深厚的民族情怀、澎湃的内生动力,更需要厚实的政策支撑。
传统产业是我市经济的“压舱石”,没有传统产业的发育壮大,就没有淄博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和竞争力。以“五个优化”为主攻方向,我市以每年实施300项以上的市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快速推进。在工业互联网赋能之下,我市新医药、装备制造、陶瓷产业等优势传统产业正以创新驱动引领“绿色经济”,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发展。目前,我市已有40%以上的重点企业主要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今年,我市启动数字化“千项技改、千企转型”工程,市级智慧工厂、智能车间达到472个,全市上云企业突破1万家;2021年,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6.26%,今年以来,“四强”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9.9%,全市入库新经济企业达到1625家,204家企业新认定为省级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家企业进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支持名单。
这些企业,今天是小树苗,明天就可能成长为参天大树。
我市深度考量本地产业优势和新经济发展趋势,从更高视野挖掘发展潜力,以产业链为抓手,紧跟定位,全面强链、补链、延链,积极引进天辰齐翔、智洋创新一批“链主”企业、龙头项目,举全市之力高强度投入、集群式培育,逐渐构建起丰富的产业链生态,走出一条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效之路。
今年,新型功能材料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10个产业集群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17家企业列入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一化独大”局面正在改变。
在新发展理念引导下,越来越多的“淄博造”正在突破“卡脖子”。这座承载着中国工业荣光的老工业城市,逐渐从结构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的阵痛中脱胎换骨,重获“新生”。因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成效明显,我市已先后四次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两次获得示范区年度评估优秀等次,两次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王奇)
来源:淄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