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在第九届中国古桥研究与保护学术研讨会上,淄川区交通运输局退休干部李先进从淄川古漫水桥综述、三座典型古漫水桥探究、传承齐鲁古桥文化等3个方面作了《齐国古道之漫水桥探究》的学术报告,引起与会专家的热烈反响。
李先进原为淄川区交通局党委副书记,2006年退休。退休后,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淄川的桥梁、古寨研究上,走遍了淄川区域内的所有古桥,并出版专著《般阳桥记》《般阳古寨》,撰写的《古桥缘何名“六龙”》《为般阳古桥立传》等65篇学术研究文章公开发表,为淄川地域文化作出了贡献。
带上水和干粮 出去就是一天
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李先进说,我虽已暮年,力所能及发挥点余热,是一名党员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出于自己多年在淄川从事交通工作的责任感和危机感,他感到淄川辖区内好多古桥由于历史变迁等原因,资料记载残缺不全,甚至被遗漏,许多已被废弃、掩埋或拆毁,现存的越来越少。
退休后的他,一心想补上古桥的缺漏,做点有意义的事。从那时起,他一边查阅淄川及周边区县的古今县志、有关史料和村志、家谱、碑文,托亲戚、找朋友、多方搜集线索;一边进行着实地勘查,背上罗盘、卷尺、放大镜、小刷子等“土工具”,带上水和干粮,出去就是一天。近处就骑自行车,远处就坐公交打出租,没有车就步行。冒酷暑,抗严寒,爬高山,钻桥洞,东至临朐县交界的山桥村;西至周村区西铺、白云山;南至博山区的大庄村;北至张店区的沣水村。为了加快进度,买了电脑学打字,买了相机学照相,对现存的古桥,一座一座拍照,一遍一遍测量,作好详细记录;对已不存在的古桥,千方百计找年纪大的曾经见过古桥的人,做好采访笔记,找人绘制成图。为了考证准确,有时一座桥少则去两三趟,多则去五六趟。三年多的时间,行程万里跑遍了淄川的山山水水勘查记录。又利用几年时间精心编著了《般阳桥记》一书,详实记录了104座桥梁,其中现代桥梁26座,古桥78座,新勘查发现的在淄川志书中没有记载的古桥就有41座,填补了淄川古桥志的缺漏和空白,得到淄川区主要领导的重视和肯定:“先进同志为淄川做了一大贡献,为退休的同志作出了榜样。”
“比在自己手里发挥作用大!”
据了解,自从很多单位和个人得知李先进出了这本书,纷纷到他家里查要一些相关资料。他意识到,如果放在档案馆,有需要的直接去查阅就更方便了,也能发挥这本书应有的更大价值作用。2014年6月,李先进毅然把自己采写的洋洋洒洒42万字手稿、近千幅古桥考证图片和《般阳桥记》及所有资料,无偿捐赠给了淄博市档案局。李先进说:“放在这里,对国家、对社会,都比在自己手里发挥作用大。”
“《般阳桥记》详细记载了古般阳县境内78座古桥的概貌及其结构形式、地理位置、所经道路,重修情况和历史人物、路桥知识、桥边的风俗人情、传说故事、文物古迹等珍贵图文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淄博市档案局领导还评价称,“这是一名退休老干部,给后人留下的宝贵交通史料,也是给后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探寻古寨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随着淄川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近年来古山寨、古村寨特别引人关注,有说是“古兵营”,有说是百姓的“避难所”,一直是个谜。
为了揭开这个谜,已76岁高龄的李先进老人,却还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地走在探寻调查淄川古寨的山路上,到今年他又自费坚持了8年,翻越了318个山头,调查了130多个村庄,访问了230多人,拍摄照片上万张,行走路程2万多里,勘查了般阳古城、遮断墙、齐长城淄川段和203个古寨,其中村寨67个,山寨136个,并对古寨的名称、修建年代、地理位置、轮廓形状、长宽尺寸、围墙高度、厚度及建筑材质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登记。据了解,集淄川古寨、地名研究为一体的李先进专著《般阳古寨》即将编印成书,这将又一次填补淄川古寨历史记载的空白,对于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古寨民居、地名沿革、建筑技术、军事防御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闫盛霆 常爱国)
来源:淄川区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