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在2021年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中,淄川区再次获得优秀等次,这是该区第5次获得此项殊荣。“这是历届区委区政府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品质提升、发展提速’缔结的又一硕果。”淄川区委常委、区政府副区长郭亦华说。
作为一个拥有百年煤炭开采历史的老工业区,淄川区2011年被列入国家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近年来,他们坚持产业强区、生态兴区、作风立区,在实现经济快速转型的同时推动环境大幅改善,先后荣获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十佳城市、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等称号。
“老树新芽”“四强”“高新”催生新动能
眼下,总投资44亿元的淄川生物医药产业园项目建设正酣。项目二期规划的12个单体建筑中已有两个完成竣工验收、6个进入施工阶段。
近年来,淄川区坚决出清落后产能,累计关停各类企业近3000家,煤炭、建陶、耐火产能分别压减100%、78%、62%,资源采掘业占比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腾出存量发展空间2万亩。同时,做实“优”“扩”文章,进一步整合优化建材、化工、机械、耐火等传统产业,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瞪羚等新经济新物种企业44家。功力机器“电机工业互联网平台”、东华水泥“工业大脑”、齐鲁云商等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破题起势。凯盛新材成功在深交所上市,主板上市企业达到3家。连续实施两轮“五年300亿”技改计划,截至2021年底,累计实施重点技改项目831个,投资规模达到723.12亿元,传统产业加速向高端化、新型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大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新技术向经济社会各个领域渗透,智能制造、新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等“四强”产业占比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到47.1%。
淄川经济开发区是首批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园区”,也是淄川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主阵地。他们深化“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实现1.7万亩连片工业园,汽车产业园、淄川生物制药产业园、齐鲁共享激光产业园等15个专业产业园发展迅速。引进中建、吉利、海尔等一批行业头部企业,完成省外到位资金177亿元。2021年成功发行两笔境外美元债,资金额度近1亿美元。对今年总投资240.26亿元31个重点项目,成立专班、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目前,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初见规模,百亿级生物制药、激光装备产业集群逐渐成型。
“迭新智变”科技赋能抢占新先机
以水泥业务起家的山东重山集团一直找不到转型的路子。通过“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企业了解到天津大学的硼同位素分离成果,出资2500万元买了下来,历经8年上千次的实验、2亿元的投入,于2020年中试成功,一举打破美国、俄罗斯对核工业重要材料硼同位素的垄断。
自2008年起连续14年举办“百名专家淄川行”活动,政府搭台让企业的创新需求与专家的科技成果精准匹配,助推了传统企业“老树发新芽”,也培育了一批技术领先的科创企业,此后又连续举办“百名博士企业行、百家企业院校行”活动,闯出了依靠产学研合作加快转型发展的“三百三行”县域科创路径。2008年以来,已有累计超过1100家次高校院所、130余人次“两院”院士、4200多人次国内外专家到淄川开展技术指导和项目合作,21位院士先后在淄川设立工作站;累计签约项目600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500余项;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74家,自主培育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40名,4人入选国家重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等工程;27项科技成果获省级以上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
“生态画卷”绿色惠民造福新时代
盛夏,罗村镇黛青山的软籽石榴大棚里,“乡土专家”张汉修正在疏果。9年前,这里还是矿坑遍布、满目疮痍,张汉修先后投资1.1亿元修复植绿,如今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一年三季鲜花满破、果实累累。
通过整治,淄川区大大小小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山,由过去的“鸟无枝头栖、人无树乘凉”变成了现在的“低头见绿荫、抬头见鸟飞”。开发整治形成整齐规范的层层梯田,消除了矿坑原有的高陡边坡,大大减少了地质灾害风险。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比2017年增加31天,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稳定优于三类以上,获评省级生态区。
同时,淄川区实施系列生态工程,建成体育公园、南部森林公园等重大项目,城乡功能品质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现在,孝妇河畔不仅是市民休闲健身的乐园,还是我们摄影爱好者拍鸟、拍风景的最佳基地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淄川摄影家协会主席赵守军说。(闫盛霆 周建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