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在1942年11月的淄川区马鞍山保卫战,感动了几代人。为了用戏曲展现这一壮举,淄川区聊斋俚曲剧团专门创作了大型聊斋俚曲现代戏《魂铸马鞍山》。在排戏过程中,张奎驻团导演;编剧高森继,编曲、配器毕金奎等专家、学者精心现场指导,极大地调动了全团40多名演职人员的积极性。“每一个环节都是精品。”团长李兰珉说。
再登“马鞍”,寻觅足迹;重温“誓词”,缅怀英灵
6月2日。魂铸马鞍山剧组一行30余人,去马鞍山实地参观、考察、感悟。
马鞍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前,大家肃立默哀,拜谒在马鞍山保卫战中壮烈牺牲的英灵;鲜红的党旗下,大家高举右手,重温入党誓词。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
已是预备党员的年轻演员马春凤,站在冯文秀烈士遗像前,久久不愿离开。她将在剧中扮演这个角色,大家都说她的形象酷似当年的文秀。她微微一笑,也不出声。心里的话都握在拳中,写在脸上:继承先烈遗志,演好先烈事迹——我一定行,必须的!
陡峭的登山路上,大家在凝思遐想;烈士跳崖处,大家在默哀伫立……八十年前的硝烟战场又在脑海中展现。
这次参观活动,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演好《魂铸马鞍山》的精神力量。
易嫁姊妹,成抗日英豪;七旬老人,演战士小王
马春凤和车倍娴,在《姊妹易嫁》中扮演的素梅和素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无非是闺气十足,娇媚任性,令人哭笑不得……这次她俩饰演的是冯氏“一门忠烈”中的烈女冯文秀和孙玉兰。大家都为她们捏把汗,因为这两组角色迥然不同。然而,她俩情催戏生,完美转型,成功塑造了抗战姑嫂的英雄形象,让人刮目相看。
马春凤在戏中扮演冯毅之的胞妹冯文秀。她继承大哥遗志,火线入党,王凤麟副团长牺牲后,她毅然挑起领导马鞍山战斗的重任。在舞台上,她精准的枪法,坚实的步履,雷厉风行的作风,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党旗下,她高举铁锤带领大家誓死坚守马鞍山的造型,让人肃然起敬。
车倍娴在戏中扮演冯毅之的妻子,三个孩子的母亲孙玉兰。她的表演感人至深。跳崖前搂着孩子撕心裂肺的呐喊,让每一位在场者潸然泪下。有一次因为声带受损,说不出话来,上午去济南医治,下午又回到排练场上……
73岁的老演员李和胜,患眼疾视力不佳,戏中扮演了冯毅之的通讯员战士小王。虽戏份不大,但上场就是快节奏、大动作。他不负众望,跌打滚爬到位,定型亮相上板。大家都说“老李变小王,年轻五十岁!”戏外他还主动参与合唱,揽下为日本军官“拟音”的活儿。
助导演,一丝不苟;挑重担,精益求精
下面说说三个年迈古稀门槛,伴有疾患侵扰的老同志。
杜元胜在戏中扮演冯旭臣,场上戏份较重,且参与马鞍山战斗。他不但认真做好自己的戏,还一丝不苟把好场上表演关,承担起助理导演的责任。
司鼓王嘉法,兼任乐队指挥。场上一小时,凝神六十分。每次排练下来,汗水都湿透衣衫。
主弦聂维清,上场聚精会神,精益求精,确保精准起板,引领唱腔,不出一次差错……
伤手腕,心不离戏;手术后,七日回场
5月21日早上,演奏扬琴的翟绪芝不慎摔伤了手腕,伤势不轻。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大家都以为近期他无法参加排戏了。谁知当天上午,她就医治疗后,吊着左臂回到了排练现场。下午又“抓来”乐友补场。日后,她将在研休假的学生宋梓鑫叫来,每次不误参与排练。她在琴旁指导,一有空闲,还主动帮助其他乐手改谱、校音。笛子老师张洪有事请假,也主动叫来音乐学生刘畅参与补场……
大贝司手晏津,因急症剧痛,去淄矿医院做了胆囊切除手术。他唯恐影响演出效果,术后7天,就拖着虚弱的身子到场参加排练。当大家听到大贝司浑厚的低音在乐队中轰鸣的时候,都为之动容。
三小儿,聪颖惹人爱;跳悬崖,更添悲泪情
剧中,冯毅之的三个孩子——新年、芦桥、平洋的扮演者是刘宸赫、毛若涵、赵振博三名在校优秀小学生。他仨场下如同亲兄妹,活泼可爱;场上专注排练,豪气十足。特别是不管在哪里,一见到扮演孙玉兰的演员就“娘,娘”的叫个不停,让人喜爱有加。当剧情发展到“母亲抱儿欲跳崖,呼唤亲人声未消”的瞬间,全场空气凝重,只闻抽泣声声……
当大家耳畔响起逼真的枪声、炮声、地雷声、军号声的时候,你会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当年的马鞍山保卫战战场,这不得不提及该剧的音效。饰演冯毅之的演员张志国戏上专心,戏下操心,是他叫来了老同学贾汝浩,经过多方搜寻、剪辑、制作,保证了音效的特殊效果,渲染了战斗氛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在剧团,很多事情都是大家兼做的,几乎人人都是多面手,个个都会“管闲事”!
道具制作、上下场,装台、卸台、配音响,伴唱,拟音,化妆,服装……都是大家自己在做,忘记了时间地点,不计较份内份外……总之,人人都在为戏忙活,个个都在为戏操心。笔者看到大家这般投入,这般忙活,不禁又想起了当年打麦场上“放下杈耙,就是扫帚”的场景。便是:场上场下无闲人,凝心聚力铸戏魂。
《魂铸马鞍山》即将于与观众见面。(闫盛霆 王世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