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的产业链已成为一个地区的核心竞争力。
眼下,有着百年工业历史的淄博以“链长制”撬动淄博制造做强做大,一条条各具特色、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链被择优选出,一批“产业链”正式亮相……
淄博按照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和“紧盯前沿、沿链聚合、打造生态、集群发展”产业组织理念,以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建立市级领导担任“链长”的精准帮扶制度,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MEMS和物联网、氢能及燃料电池等19条产业链,力争到2023年,百亿元级产业链达到16条,到2025年,五百亿元级产业链达到6条。
做强产业链,淄博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一个产业链发展规划、一套产业链发展支持政策、一个产业链发展空间平台、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培育、一个产业链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一支产业链专业招商队伍、一名产业链发展指导专班、一个产业链发展分工责任机制和一个产业链年度工作计划。
强链
提高规模效应抗拒市场风浪
所谓“强链”,就是进一步锻造长板,让长板变得越来越长,增强发展主动权。
淄博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整合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等各类资源,有针对性地强链,打造全产业链竞争优势,实现由一个企业的单打独斗,转为产业链上所有企业抱团打造产业舰队集体出海。
在桓台,紧邻东岳未来氢能的“中国膜谷”已见雏形。走过这里,感受到的是上下游产业能量交融的碰撞。
东岳集团从两台淘汰的小转炉起步,用34年的时间走过了国内外氟硅材料企业50年走过的路,快速成为中国氟硅行业龙头企业。目前东岳集团依托上游产业优势,往产业链下游延伸,逐渐成为“氟、硅、膜、氢”优势互补四大产业链条齐发力,抢占产业制高点。
“以氟硅为原材料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出氯碱用离子膜、燃料电池膜等,目前国内只有3家企业生产,我们定位高端,离子膜已用于70多家氯碱企业;氢燃料电池膜已与50多家氢燃料电池汽车及其配套企业签订合作意向。”东岳集团环保技术总监于海涛向记者介绍。
为推动我市进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东岳的高性能含氟聚合物项目,年产30万吨有机硅单体项目预计年底投产,将极大提升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能力,增加产业链厚度。
新一代国产氯碱膜跻身世界先进水平,销量同比翻了一番;5G专供料成为华为等5G企业直接或间接重要供应商;150万平方米质子交换膜生产线正式投产,“一张膜”,让氢能源电池核心部件不惧“卡脖子”。东岳材料全面走向高端……东岳集团坚持自主创新全力打造以“氟、硅、膜、氢”为核心产业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了近1000个品种的四大产业板块。东岳是全球最大的绿色环保制冷剂研发生产基地之一,是全球最大的PTFE生产基地。
东岳集团董事长张建宏表示,“十四五”期间,抓住国家新基建对于“氟、硅、膜、氢”新材料需求的宝贵机遇,实现本土配套、高端替代,将集中精力围绕氟、硅、膜、氢四大产业,投资培育一批高精尖项目产品,一步步实现东岳市值和销售双千亿目标。
而东岳的氢能、氟硅材料产业链都列入了全市19条产业链之中。
汽车梦,淄博梦。
“仅用190天的时间,吉利商用车首款皮卡1.0代产品在淄博下线。”在淄川的吉利厂区,各规划建设正有序进行。
去年1月13日,淄博成为吉利商用车的第六个生产基地,工业名城淄博也迈出了实现千亿汽车产业集群梦想的重要一步。
“一家汽车整车企业背后往往需要上百家零部件企业共同协作生产。”吉利商用车淄博项目建设指挥部负责人说,吉利商用车围绕完善汽车产业链条,推动属地整车、零部件及汽车服务等协同发展,吉利商用车淄博基地已与淄博隆泰、山东金晶等5家供应商达成合作,规划与钣金件2家企业深度合作,未来三年内规划10—12家内外饰、座椅等供应商属地建厂,实现深度合作,扎根淄博。
以吉利汽车为龙头,淄博规划了千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吉利新能源多功能高端商用车项目总投资24.2亿元,采用国内领先的纯电和换电模式的纯电动模式、e-GAPF动力模式以及传统燃油的三种动力技术路线,生产线全部采用国际先进智能生产信息化系统。项目达产后,形成年产3万辆高端商用车的生产能力,客车将于今年8月下线,2.0代皮卡将于年底首车下线。
吉利商用车项目达产后年产值可达320亿元,不久的将来,淄博将拥有一个以新能源整车制造为核心,关键零部件设计研发、汽车供应链金融等全产业链配套的千亿级产业集群,淄博多年的“汽车梦”将成为现实。
补链
用自主研发技术打破封锁
所谓“补链”,就是补齐短板和弱项,确保关键时候不“掉链子”。
2020年1月,我国“禁塑令”正式出台。要求到2025年全国全面禁止生产和销售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一次性塑料棉签;禁止生产含塑料微珠的日化产品。可降解塑料作为有效的替代品自此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采用聚乳酸可降解材料生产的产品涵盖塑料、服装、食品包装、医疗器械、军工、3D打印等行业,应用场景极为丰富。
6月2日,一条关乎未来绿色发展和碳中和的产业链,在淄博投产成功。在诸多可降解材料中,乳酸——丙交酯——聚乳酸,这条产业链以原料来源广泛、生产过程零污染、产品绿色环保等特性受到了全世界的青睐,谁贯通了这条线,谁就拿到了通向未来的“金钥匙”。
今年5月中旬,朗净汇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PLA技术团队历经8年潜心研发,终于攻克了聚乳酸(PLA)国产化技术屏障,形成了一整套工业化“二步法”生产高光学纯度聚乳酸技术,技术水平国际领先,生产成本可进一步降低20%以上。
这条链接万亿市场的产业链落户淄博,淄博由此成为国内可降解新材料生产基地之一。
在《中国制造2025》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中明确提到,在先进轻工材料(生物基轻工材料),重点发展聚乳酸(PLA)等生物基新材料。
位于张店区科技工业园的山东朗净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科研人员正在分装生产的丙交酯和聚乳酸。车间内整齐排列着聚乳酸生产装置,现场非常干净,无味无尘,小瓶内白色的结晶体,略带有点焦糖芳香,这就是神奇的聚乳酸。
为了突破“卡脖子”的技术,朗净技术团队一干就是8年。在攻克了最难的丙交酯核心技术后,朗净汇明一跃成为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同时掌握乳酸、丙交酯、聚乳酸产业链以及立构聚乳酸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的行业前沿企业。
一组数据,道出了聚乳酸材料市场前景的广阔:目前聚乳酸不到30万吨/年的产能,对比全球每年巨大的塑料使用量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按照世界对生物基可降解材料的需求,未来5—10年内其潜在市场需求达到300万吨以上,其后续产业链价值可达万亿元以上,在中国国内具有巨大发展潜力和产业经济价值。
而朗净公司手握“丙交酯开环聚合法”的核心技术正是撬动万亿级市场的“金钥匙”,促进上下游产业链的延伸发展,进而带动千亿以上市场规模集群发展。
延链
打造产业集群实现快速扩张
延链,就是拉长产业链,不断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升产业链价值,继而形成增长新动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快速发展。
齐翔腾达的己二腈项目,就是淄博化工产业链中沿链聚合发展的一个经典案例。
6月14日晚间,齐翔腾达发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齐翔腾达实现净利润14.26—16.4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00.00%—245.00%。
业内人士分析,齐翔腾达在完善碳四产业链综合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多个新项目落地,打造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新增产能的陆续释放,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推高了齐翔腾达的业绩。据了解,2020年齐翔腾达实现净利润10.38亿元,同比增长66.49%,根据业绩预告,齐翔腾达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已超2020年全年规模。
齐翔腾达新投产的20万吨/年丁腈胶乳项目和20万吨/年MMA项目现已全面建成投产。20万吨/年MMA投产后齐翔腾达产业链将从异丁烯水合叔丁醇,然后氧化去做MMA,完美衔接了已有的C4产业链,产业链协同效应进一步增强,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提高。
目前,齐翔腾达仍在推进多个新建项目的落地,其中,70万吨/年PDH项目预计将于今年年底前建成投产;30万吨/年环氧丙烷、20万吨/年异壬醇项目均在有序推进。到2021年底,齐翔腾达将全面建成MMA、丁腈胶乳、丙烷脱氢、环氧丙烷、异壬醇这5大项目及配套工程,预计年增营收200多亿元。面对未来,齐翔腾达正以“一年上一个项目”的齐翔速度,全力推动产业链项目布局,积蓄未来发展新动能,向着实现“再造一个新齐翔”的目标前进。
令外界关注的100万吨尼龙66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正在积极推进。据了解,尼龙66的主要原料为己二腈,天辰齐翔将借此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首次实现拥有自主产权技术的己二腈。项目的成功有利于打破国外厂家的定价权,对我国尼龙产业可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对齐翔腾达业绩也有多重的正向推动。
尼龙66因其强度高、耐温、耐热、电绝缘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工程塑料、汽车、机械、电器零件、工业丝、民用丝等领域。不仅如此,由于生产尼龙66的关键中间体——己二腈,因其技术壁垒及投资门槛较高,国内“己二腈——己二胺——尼龙66”产业链错配严重,产业链利润分配都掌握在国外上游公司中。
目前全球己二腈产能184.5万吨,主要集中在英威达、奥升德、巴斯夫(含索尔维)和旭化成四家企业中。目前我国己二腈对外依存度100%,且需求量保持强劲,己二腈早已成为整个产业链的咽喉和最易受冲击的环节。
“本来己二腈就是尼龙66产业链的‘咽喉’,我们国内的产业链还被紧紧地‘卡住脖子’”。一位市场分析人士如是说。此次齐翔腾达携手中国化学集团共同投资设立的天辰齐翔,将实现己二腈国产化的历史突破,打破“己二腈技术”国外垄断。
更为重要的是,天辰齐翔项目可与齐翔腾达现有产业链形成协同效应。“齐翔腾达可向天辰齐翔提供丁二烯、丙烯、蒸汽和副产的氢气,有助于盘活齐翔腾达富余产能,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齐翔董事长车成聚告诉记者。
齐翔腾达与中国化学集团联手,共同打造己二腈产业基地。
(来源淄博日报 于春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