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川:深山里的“博士村”桑杭村

摘要 桑杭村位于淄川区东部山区,是个只有300多口人的小山村,却因走出了6名博士、6名硕士、36名大学生而被称为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我被录取为河北传媒大学的研究生了。”日前,随着孟飞宇的报喜电话在村里陆续传开,太河镇桑杭村博士生硕士生的数量已经达到了12名。

桑杭村位于淄川区东部山区,是个只有300多口人的小山村,却因走出了6名博士、6名硕士、36名大学生而被称为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桑杭村地处深山,这里山高地薄,祖祖辈辈的庄稼人随山就势,开垦梯田,赖以生存。这里的田地大都挂在高高的山岭上,所以田地叫做山岭薄地,只能种些高粱谷子,地头堰边再栽些花椒、杏树之类的山果树;两岭之间的山谷就称之为“嵧”,山嵧里的土地稍微肥厚一些,才可以种点小麦玉米。虽然地处偏僻,但桑杭村的学子们,却走出了靠知识、出农门、跳龙门的逆袭之路。

刘树堂,是桑杭村第一个考出去的博士生,也是桑杭村学生们学习的标杆和榜样,他于香港城市大学博士毕业后,在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任博士生导师,现已培养博士后5名,博士研究生19名,硕士研究生13名。李勇,就读于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毕业后留院任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刘健,博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现在西安交大附院工作。顾叶青,博士,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现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工作。孟国梁,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在读博士……

担任上海农商行徐汇支行副行长的李锋,是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毕业的硕士。刘虎,曾出国留学,是东京外国语大学毕业的硕士,现任星和通商株式会社的部长。李颖,是宁波大学的硕士,毕业后,在宁波七中当老师。李晓,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今年孟晓涵、孟飞宇已顺利被中央民族大学、河北传媒大学录取为硕士研究生……

“这些人中,李勇博士和李锋硕士还是一对亲兄弟呢。这两个孩子的父亲当兵退伍后到洪山煤矿当了工人,母亲没有工作,就到矿上的煤渣堆上捡煤核贴补家用。两个孩子感念父母的艰辛,刻苦学习,都考上了大学,一个成了博士,一个成了硕士,家庭的命运靠知识改变了。” 如数家珍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孟祥虎,其实也是一位在读博士生的父亲。他的儿子孟耀正在电子科技大学读着博士,研究方向是生物医学工程。

说起儿女,孟祥虎也是满脸的骄傲。由于他原来在乡里干,后来又被调回村当村干部,繁忙的工作使他觉得对家庭有较多的亏欠感。他家属是家庭妇女,文化水平也不高,子女小时候的学习自己和家属都没有操多少心。“都是两个孩子自己的努力。”他说。“闺女孟蕾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毕业后,在市青少年宫艺术学校任艺术主任。儿子读完电子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又考取了本校的博士,希望他好好学习,好好研究,能出点成果,为国家做点贡献,我们也就心满意足了。” 

当问及村里为何有这么多学生考入大学和取得博士硕士学位时,孟祥虎说:一是村里和各个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把教育作为头等大事。虽然我们村经济条件差,群众收入都不高,但家长们为供孩子上学都舍得花钱,只要孩子想学,考到哪里就供到哪里,宁愿自己苦一些。有的父母,为了给孩子赚学费,自己干完地里的庄稼活后,还背井离乡去外地打工。二是山里的孩子们都有远大理想抱负,上进心强,比学赶超的意识浓厚。出了第一位博士刘树堂以后,大人们教育孩子都拿他当标杆,都不眼馋有钱的,都羡慕学习好的。学生们也是不比谁吃得好、谁穿得好,而是比谁学习好、谁考得好。三是村里自然条件差,促使学生们发奋图强。大人们起早贪黑的土里刨食,劳作一年只能混个温饱,仅供孩子上学就占了全年大部分的收入,贫穷的自然条件,也成了孩子们刻苦学习的动力。山里的孩子懂事早,他们每到周末特别是放了假,白天都去帮助家长干农活,晚上才回家完成学业。繁重的劳动也使他们深深的感受到父母的艰辛,也在思考如何才能真正摆脱贫穷的命运。所以,苦难也促使他们更加刻苦的学习,他们都希望能通过自身努力、增长知识、走出山旮旯,改变家庭命运,创造美好生活。(闫盛霆 顾长水)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