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淄博市召开了全市市场监管工作会议。据悉,2021年,全市市场监管系统要聚力“五个方面大突破”和“五个方面新目标”,以“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为定位,以“守住底线、营造环境、规范竞争、提升质量、促进发展”为思路,推进高质量监管、助力高质量发展,打造有利于繁荣市场的竞争环境、有利于创新创业的营商环境、有利于安居乐业的消费环境,力争把淄博打造成标准化高地、知识产权示范区、质量品牌聚集地、企业信用建设先行区,确保“十四五”强势开局、昂首起步,为建设务实开放、品质活力、生态和谐的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紧贴全市大局,在全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落实突破。一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版。常态化抓好营商环境国家测评、省测评工作,确保牵头的市场监管、知识产权两项指标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继续狠抓“一号改革工程”重点任务落实,在推行“证照分离”全覆盖改革基础上,优化审批服务和外资登记。深入实施“服务走在监管前”行动,全面落实“六稳”“六保”政策措施。二是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以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能力建设为重点,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构建与产业发展相匹配、与实施综合监管相适应的质量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围绕淄博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大力实施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打造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产业集群。通过引导企业争创省长质量奖和高端品牌培育企业,培育山东省优质产品基地等措施,促进品牌企业集聚发展。加快齐鲁质量检测创新园区建设,推动国家电机及泵产品质量检验中心的立项及建成使用。认真落实“两新”领域党建工作攻坚年要求,全面提升个私党建领域“覆盖、运行、队伍、保障”四个质量,以高质量党建促进个私经济健康发展。三是打造标准化淄博高地。深入开展企业标准“领跑者”培优计划,推进“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专项行动”,打造一批集标准创制、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各领域标准化标杆和典范。加快推进淄博氢能产业检测标准化建设,推动淄博标准成为氢能标准引领者。四是打造知识产权示范区。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提升工程,实现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10%。深入实施高价值专利培育工程,辅导企业加快专利创新和转化运用,培育一批知识产权强企。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积极创新知识产权融资模式,全面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加快构建知识产权证券化“淄博模式”。加强对专利密集型产业、商标品牌经济和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完善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和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争取中国(淄博•新材料)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设立。
二、坚持“四个最严”,在牢牢守护民生安全底线上落实突破。一是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进一步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要求,以“四个最严”为遵循,提升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确保全市人民“舌尖上的安全”。要深化提升食品安全市、区县创建成效,争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大力实施上市食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体系,坚决做到不合格不上市、不进户、不上桌。全面实行食品安全公开承诺制度,对失信行为严厉打击、公开曝光、实施信用联合惩戒,把承诺践诺由“软要求”变为“硬约束”。全面推行上市食品合格证制度,严把食品上市检验检测关,建立完善快检筛查体系,通过购买第三方快检服务等方式,实现484处城乡农贸市场、便民市场、集贸市场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全覆盖。聚焦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抓好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行动、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乳制品及肉制品质量安全提升行动、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专项治理行动、食品安全市县示范创建巩固深化提升行动等领域食品安全监管。二是加强药品安全监管。实施源头严防、过程严管、风险严控。加强药品经营使用质量监管,开展放心示范药店创建,持续规范药品经营使用行为。把加强新冠病毒疫苗流通质量监管作为重中之重,持续开展储存、运输环节全覆盖检查,坚决确保疫苗质量安全。加强社会共治,推进“一店一码”等监管信息公示,畅通群众监督渠道。深入实施“鲁药突破”“药械创新”“美妆山东”三大产业提升计划,推动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创新发展。三是保障特种设备安全。突出抓好危化品特种设备、压力容器、电梯、大型游乐设施、起重机械、油气管道等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和隐患排查治理,坚决遏制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发生。持续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扎实开展特种设备安全三年专项整治行动,确保全市特种设备登记率、定检率100%。完善96333电梯应急处置服务机制,推广电梯“按需维保”新模式,电梯责任保险投保率100%。四是守牢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坚持生产领域抓企业、流通领域抓产品,建立生产与流通紧密衔接的产品质量监管体系。生产领域加大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目录产品相关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督促企业持续保持并不断提升生产合格产品的能力,坚决做到不合格不出厂。流通环节坚持全面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加大监督抽查、监督检查、专项整治力度,实行溯源管理,倒逼生产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全面推行工业产品生产经营者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数据分析运用和风险监测预警。五是全面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集中监管专仓规范运行管理,严格落实进口冷链食品集中消毒检测、“三专”管理、“亮码销售”等防控措施,确保驻仓人员“零感染”,进口冷链食品“应进必进、应消必消、应检必检”。完善进口非冷链集装箱疫情防控机制,严格抓好检测消毒和抽样检测评估,确保口岸、运输、属地、企业等各环节检测消毒到位,保障供应链、产业链安全畅通。确保冷链食品和进口非冷链货物信息应登尽登、应录尽录,构建更加精准高效的全程管控、全链追溯体系。严查重处冷链“八不”、非冷链“七不”行为,对涉事企业一律停业整顿、公开曝光,纳入诚信体系、实施联合惩戒。
三、强化市场综合监管执法,在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上落实突破。一是要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和价格行为监管。持续加强公平竞争审查,推动公平审查制度深入实施。规范和整治行业协会、商会收费行为,严厉打击擅自设立收费项目、随意扩大收费范围、变相提高收费标准、不按规定实行收费公示等违规行为。开展口岸企业明码标价专项整治,增强口岸收费透明度,持续推进清理转供电环节加价工作,规范转供电企业行为,确保政府惠企政策落实落地。二是要强化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开展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重点查处互联网、电子商务、直播平台等领域仿冒混淆、虚假宣传、商业诋毁、利用技术手段实施妨碍、破坏其他经营者合法提供的网络产品或者服务正常运行的行为,营造公平竞争营商环境。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行政指导,探索建立商业秘密执法协作机制,严厉打击侵犯商业秘密违法行为。开展网络传销整治行动,严厉打击传销活动,规范直销行为。发挥“双打”工作机制作用,统筹推进全市双打工作,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市场、重点环节、重点产品”开展整治行动。三是要强化重点领域市场监管。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强食品药品综合执法,对违法行为顶格处罚、处罚到人、行刑衔接、公开曝光。完善网络经营主体数据库,依法规范网络交易平台经营行为,组织开展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不断净化网络市场环境。完善广告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机制,以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违法广告为整治重点,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行为。针对市场消费和投诉热点,开展合同格式条款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加大市场监管整治力度,巩固提升农村集贸市场监管成效,加强农村集贸市场疫情防控。四是要强化消费维权。加强消费维权制度建设,推行消费投诉公示、消费争议先行赔付和首问负责制度,积极推行ODR在线纠纷解决机制。全面落实投诉举报快速回应机制,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实现创建工作由点到线及面全域覆盖,到年底全市培育发展放心消费示范单位达到1万家以上。积极推进市12345热线与全国12315平台对接,逐步实现投诉举报100%通过全国12315平台分流督办回复,提高投诉举报处理效率。
四、创新市场监管体制机制,在全面提升市场治理效能上落实突破。一是要推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新常态。充分利用省局信用风险分类平台,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管理相结合,减少对守法诚信企业的检查次数,实现“守法企业无事不扰”。拓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范围,对认定的独角兽类企业、瞪羚类企业在市级双随机抽查中实行免检免扰,服务新经济培育新动能。完善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风险预警线索处置、反馈和预警机制,提升监管智能化水平。二是要加强法规制度建设。以标准化、信息化促进执法规范化,完善行政执法公示制度、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确保市场监管执法体系全流程可追溯。理顺综合执法工作规程,确保综合执法有章可循。制定出台尽职免责办法,切实保护全市市场监管系统执法干部工作热情和正当权益。三是要推进智慧市场监管建设。推进以标准化、信息化“两化”融合为支撑的智慧市场监管建设,做好全省基层市场监管一体化应用开发试点,加快形成“互联网+明厨亮灶”“互联网+电梯”等一批集成度高、覆盖面广的智慧应用,推进智慧监管、精准监管、协同监管、风险监管。四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推进部门监管向社会共治转变,强化领导小组、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进市场监管重大事项、难点问题、重要举措上升为党委政府决策、成为政府职能部门共同的意志和行动,变单打独斗为齐抓共管。依托消保委组织,发挥司法部门、行业协会、市场主体、志愿者服务队伍等方面的作用,建立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相结合的消费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形成消费维权合力。(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