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初霁,素裹银妆。12月15日,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发现新“齐迹”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就在这片鲁中大地上启程了。
启动仪式简单极致,淄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委网信办主任傅斌向记者代表授旗,并宣布活动启动,来自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省、市重点媒体,分属七零、八零和九零后老中青三代的38位媒体记者,便踏上行程。在此后的4天时间里,他们将深入企业、社区、农村进行实地采访,为淄博这座老工业城市凤凰涅槃和加速崛起,营造良好氛围,奏响淄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在这个采访团当中,说我是老新闻人,一点也不为过。20多年前,当我驰骋在新闻战线上的时候,这个团队里的许多人还是小娃娃。今天,鲁中晨报社一位年轻的记者见到我,问我:“隋老师,您亲自来采访啊?”我笑着回答她说:“我这次来,采访只是一个方面,另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淄博市委网信办设计的采访行程实在是太诱人了,禾丰种业的无人农场、爱特云翔的直连光纤、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园、MEMS产业孵化器……这些都是齐文化改革开放的基因传承,高质量发展淄博作为的具体体现,对于我们媒体人来说,迫切需要走出来,看一看,补补脑。”
今年以来,淄博市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旧动能转换和“双招双引”的重大部署,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坚定不移毫不动摇地走动能转换、腾笼换鸟之路,以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优化发展环境,打造产业生态,加强“双招双引”,加力实现淄博产业凤凰涅盘、转型升级。时值岁末年初,淄博市委网信办举办此次发现新“齐迹”大型融媒体采访活动,其主旨,就是让媒体人通过耳闻目睹,见证和感受淄博传承汲取齐文化“改革、创新、开放、务实、包容”思想营养,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伟大成就。
农民们坐在指控中心里喝着茶,间或轻轻点下屏幕,发布指令,田间的农机,就会按照规划路线自动整地、播种、施肥、打药、收割……这一充满科技感的农业现代化作业场景,在山东临淄变成了现实。
临淄区朱台镇禾丰种业作为一家集农作物育种、试验示范、生产加工、经营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种业龙头企业,建立起省级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专家工作站、省级一企一技研发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自主培养国家万人计划1名,泰山产业领军人才2名,淄博英才2名。联合山东理工大学兰玉彬院士共同建设国内首家生态无人农场,致力于实现小麦耕、种、管、收、测全程立体化感知、无人化作业、智能化决策和可视化操控,为解决“未来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作出示范。
农业专家介绍生态无人农场的建设背景
禾丰种业的技术人员向我们描述了一番生动活泼的春耕秋收图,虽是隆冬时节,这样一幕幕的情景,却又那样真实饱满——
遥感无人机是生态无人农场的“眼睛”,可获取作物的全方位信息,具有厘米级定位精度,可以为地面作业农机和植保无人机提供精准作业地图;搭载多光谱相机的无人机可获取小麦多光谱数据,为小麦品种识别、产量估算和病情监测提供基础数据;可见光遥感无人机可同时实现视频、飞机状态参数的实时回传,获取农场作物现状视频和影像数据;小型植保机器人轻巧灵活,能在田间自由穿梭;另一款地面智能喷雾植保机器人则能完全实现无人驾驶,自动规划路线,地头自动转弯掉头,可同时喷洒农药和叶面肥,“无人驾驶的拖拉机、小麦收获机、播种施肥一体机、植保无人机、秸秆粉碎灭茬混土还田机……作为种地的农民,只需要坐在家里,惬意地品品茶,用手中的摇控器操控一下,这些农机装备就会轮番作业。”
五年前的那个夏天,我曾赴欧洲考察农业科技的前沿技术。在比利时,在奥地利,在瑞士,我曾亲眼目睹并为欧洲农业的发达而感叹,这里的农民们嘴里叼着雪茄烟,驾驶着安装了空调的拖拉机在田间收获,麦秸被齐齐割下打捆,直接还田,麦穗被抛进了后斗厢里,即使是在一场降水过后,地面尚未完全干尽,农民们的脚也无需着地,踩上一脚水一脚泥。今天,在我们中国,在我们淄博,农民们足不出户,就能够实现从种至收的全过程。
参观禾丰种业的冬小麦试验田
市委书记江敦涛曾多次到企业视察,下车间、进厂房,实地察看设备工艺、生产流程,听取企业负责人情况介绍,详细询问技术研发、科研平台建设、市场营销、品牌优化、项目建设等情况,叮嘱企业家们,要在持续强化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加大对世界一流技术、管理、要素等的引进消化吸收力度,积极引进搭建和做实做优各类产业发展平台,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我想,禾丰种业采用天、空、地一体化技术进行全方位信息采集和处理,实现了云端农田的边界设置、耕作路线规划,实现了农机直行、转向、倒车等控制,完成了农田里全无人驾驶的第一步,集中展示了农业的未来,这一切一切,不正是在抢占未来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吗?
科技农民,幸福农业,指日可待。(隋旭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