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装备需要一代材料,一代材料造就一代装备。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新材料是很多重大工程和重大装备的关键基础,是幕后英雄。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一号再到天问一号,成就背后固然是航天航空技术的成功,也是新材料的成功。来自淄博的无机非金属材料伴随着多代航天器飞向苍穹,留下了淄博印迹。
如今在淄博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关键时期,新材料产业就如同“天问一号”变轨的推进器一样,推动城市走向未来。
10月16日,第一届中国(淄博)新材料产业国际博览会暨第十九届中国(淄博)新材料技术论坛将在“淄博珍珠”拉开帷幕。在最美的季节书写一个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秋收而又春播”的故事。
基础优势VS转型急迫
10月12日,“一展一会”参展商陆续开始布展。他们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淄博新材料产业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十年前就被中国材料研究学会授予为“新材料名都”,也是全国唯一。全球41个产业门类淄博拥有39个,新材料产业已经成为淄博市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先进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特色金属材料、化工新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六大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实力。拥有了一批以东岳集团、山东中铝、金晶科技、山东药玻为代表的全国知名新材料企业。
由绿色化工而生,围绕新材料做文章,淄博新材料产业也取得长足发展,产业集群优势逐渐显现。数据显示,2017年淄博市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2316.2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8.6%。
淄博基础优势在国内已经出类拔萃,可是群山无峰;企业创新能力较弱,科研院所技术创新与企业需求、地方产业发展之间的匹配度较低;可产业化的有效科研成果供给不足,企业发展后劲乏力;科技与资本对接的速度偏慢……成为这座有着新材料梦想的城市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产业赛场上缺少拉动经济的“独角兽”,竞技场上居于头部的“瞪羚”太少,都成为城市的痛点。更大的危机则是,无论是GDP还是财政收入,无论是创新能力还是发展后劲,都和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
目前无论是政府、产业界还是学术界都有这样的共识,实施产业赋能、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我们必须爬过的坡、必须迈过的坎。淄博市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基础型、原料型、中间体产品占比较高,终端产品偏少。油价一波动,化工产业就打喷嚏;化工产业打喷嚏,全市经济就感冒,原因就是一业独大、产业链条短。传统产业是淄博经济发展的“基石”和优势,必须下决心推进产业赋能、加快转型升级。
高端科技VS创新赋能
一座城市选择什么,首先要看这座城市的价值标准和追求。
王宏滔是山东齐创石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在他的手中,齐创石化瞄准了科技创新和研发。通过高新技术应用以及与院士合作共建院士工作站,让他的企业有了快速发展的动能。王宏滔说,只有走高端科技路线,企业才会有超常规的发展,否则如果按部就班发展,企业很难做大做强。
山东澳联新材料有限公司就是齐创石化与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甄崇礼合资成立的企业。通过高性能膜材料、金属表面处理材料、纳米材料与产品的技术研发、生产、技术转让,让企业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我们合作的产品分成三代,第一代已经产业化,预计今年可以达到3600万的产值,明年有可能到1亿。第二代产品正在研发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活力。科技助力企业高速发展,公司也因科技为基础成长为‘瞪羚企业’。”高端人才带着技术加盟,企业才能迎来指数级的增长。
即将召开的“一展一会”给了王宏滔以及像他一样的创业者们更大希望,也给了他们快速实现梦想的阶梯。“这给了我们对接高端院士、人才资源的很好机会,一个高端人才不仅是技术的宝库,还是各种优质资源聚合的宝库。通过深度对接深度融合,企业将受益匪浅。”10月13日,在接受采访时王宏滔说。
正如王宏韬他们所期待,这是一次产业的盛会。定位高端立足高端,让更多人看到外面世界的精彩,也把精彩的世界浓缩到淄博产业“万花筒”中,让“养在深闺”的“小而美”企业有机会去挑战“精而美”的行业隐形冠军,也有机会融入“大而强”的产业巨头产业链中。让淄博新材料产业从业者们能更好跳出淄博看世界。
这也是一场思想的盛会。届时,中科院院士黄维、院士朱美芳、清华大学院士贺克斌等8位院士专家针对“柔性电子+”智慧未来、聚合物基功能杂化材料的研究及应用等前沿方面进行主旨演讲。中国硅酸盐学会特种陶瓷分会高技术陶瓷技术与产业展望、2020年中国稀有稀土新材料应用等多场分论坛、2020年淄博市轻量化新材料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中国(淄博)食品营养与健康科技创新、2020中国(淄博)陶瓷膜产业发展、山东省材料大会、山东硅酸盐学会高峰论坛次第登场。
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将在这一瞩目的高端平台汇聚,链接各方资源,协助企业全方面推广品牌、开拓市场、获得行业动向、启迪创新方向。为业界打造一流的交易、合作、交流平台,为淄博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打开另一扇窗。
今年“一展一会”期间,97所高校院所专家教授200余名;行业学会协会负责人18名;智库基金平台机构负责人15名;市外企业家260余名;专业买家观众千余名。
这一切都将成为科教创新赋能与金融赋能的要素资源。一系列可喜的变化带给城市若干关键变量。
头部引领VS对标对表
淄博在凤凰涅槃加速崛起的道路上选择了对标深圳。选择深圳首先是因为深圳的头部引领效应,让目标更加清晰。深圳的优势无可比拟,但是追赶深圳的雄心一样不可撼动。
城市在选择对标对表,产业也一样。这一次“一展一会”目标是华为、富士康、比亚迪、中广核高新核材、华科创智等头部企业。这样的选择与产业基础是分不开的。记者注意到,这些“巨无霸”企业的上游材料中,有不少都是淄博企业所能配套的。本届招展,淄博市外110(含平台机构)家独立参展商涉及全国20个省市,包括央企(国企)17家,外企6家,上市公司29家;市内107家企业中央企(国企)11家,上市公司24家。对于淄博新材料产业来说,这是一个磁场,一个聚合资源搭建桥梁的机会。正如王宏滔所言,这是一个崭新的平台,在这里能够汇集更多优质资源。
会展对于一座城市的带动作用毋庸置疑,深圳选择文化立市,其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了主导产业,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也成为知名品牌展会。淄博新材料产业的基础和现在,让新材料具备立市的条件。选择新材料也就成为企业的共识。
记者梳理发现,在淄博24家上市公司中,有20家企业从事新材料、新医药产业的研发、生产和服务,且新材料在上市公司营收和利润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近年来,淄博上市公司向新材料产业转型的倾向性愈发明显。
9月6日,在临淄区“企业家节”成立暨优秀企业家表扬奖励大会上,上市公司齐峰新材曾表示,计划建设年产30万吨非制造新材料项目,大干五年实现新增销售收入56亿元,利税13亿元,提供1000个就业岗位;齐翔腾达力争3年内实现企业产值、收入和利润倍增,再造一个“齐翔”;蓝帆集团力争5年内进入中国医疗器械前五强,10年内进入全球医疗器械前三十强。
产业定位符合企业发展目标,工业化又能与科技研发相结合,这样的盛会为社会各界所期盼。
山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主任李爱香教授表示,论坛与展会的结合是学术和产业结合的表现方式。可以促进科研工作者与产业的结合,一方面对于学术研究是有帮助的,另一方面可以解决企业研发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实验室的成果最终目的还是要产业化,这种方式可以加速彼此的了解,让资源更好对接。”
当前,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和电子信息“四强”产业已成为推动淄博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这场盛会也成为坚持产业组织理念和平台思维、生态思维,加速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服务链一体融合,着力推动“四强”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盛会。
根据淄博市“四强”产业攀登计划,力争到2021年,“四强”产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4%左右;到2025年,“四强”产业占比达到50%左右,基本形成高端引领、链条完整、生态完善、效益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挑起淄博工业的大梁,打造形成“一个标杆城市、四张产业名片”。
把握前沿技术突破和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机遇,加快“四强”产业发展,打造全国新型工业化强市的按钮即将在淄博启动。(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马景阳 孙银峰 王莉莉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