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书怀——张坤山书法展”正在山东省文化馆展出(9月12——22日)。
张坤山,军旅书法家,1952年出生于淄博市博山大街。他自幼酷爱书法,10岁起由柳、颜启蒙而临习不辍,打下扎实基础。其后浸淫于北碑墓志,有感于北碑“落笔峻而结体庄和,行墨涩而取势排宕”,深入研究,力追意态奇逸与气象浑穆,奠定了骨力洞达的书脉。多年来张坤山广涉金文、章草、汉碑,融入“二王”及明清书风,对谢无量、于右任、徐生翁进行分析对比揣摩,获益良多。
张坤山崇尚碑派,扎根传统五十余年,博采约取,日间挥毫夜间思,读书、临池、创作为其日课。张坤山临写过近百种碑帖,通过碑与帖的相互贯通,加深对古人的思索与理解,以期合理利用,驾轻就熟。张坤山对碑的挖掘与实践,不止线条及结构,更落脚于笔墨关系的处理上,将碑的高古拙朴、意境格调融汇在作品里,力求笔下草书既不同古人又不似今人,见特色,见性情,更见鲜活的生命力,形成了自己的艺术语言,实属不易!
上世纪九十年代,张坤山就与著名书法家李铎、夏湘平、张道兴被誉为“军旅书法四大家”。张坤山真、草、隶、篆、行五体兼擅,并长于古诗词创作,常常触景生情,信手拈来;他涉猎山水画和篆刻创作,撰写书论百余万字,出版专著20余种,艺术学养丰厚,书卷气息浓郁,尤其在碑学研究和草书领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被书坛称为当下碑学创作的一个高峰,对当代书法的理论和实践做出了重要贡献。
书法的内涵,蕴藉着思想、情感、个性、意境、书卷气等等。书法创作,除了用笔、墨法、字法、章法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古以来第一流的书法家,须有个人独创的审美、高远的气质、超群的学说、过人的才情,如此方能落笔便成气象。张坤山深知这些,他厚积薄发,以碑入草,八面出锋,舒敛自如,时而平稳恬淡,时而险绝苍茫,时而纵肆旷朗,时而回环呼应,给人仪态万千之感。张坤山倡导“古、厚、拙、大、齐”,品味大巧若拙之美感,体现求新求变的审美心理,突显正大气象,跃入姿态奇逸、雄浑磅礴、朴厚古茂的金石之境,在当代书法界独标气格,不愧为当代碑学及草书领域代表性人物,被业界评为“当代碑派书家二十人”、“当代草书十大家”。张坤山是中国书协第三、四、五、六、七届理事,是中央文史馆书法大家班成员。
张坤山孜孜以求,五体兼擅,诗书画印兼能,这样的书法家着实令人感佩!在所谓名家、大师满街走的时下,怎样的人、具备怎样的条件方为书法家?黄惇先生有言:“现在书法家不做学问的很多,书家应多读书,修养很重要啊!有些人艺术天赋很强,也很用功,却越写越差,什么原因?胸无点墨嘛!会用毛笔写字,不一定都是书法家。今天则不同,只要提得起毛笔,个个都敢称书法家,这是非常荒谬的事情。再加上书法社会团体,定名为书法家协会,但是不是书法家协会会员都是书法家呢?我想大家都明白。”是啊,要成为名副其实的书法家,是要读书做学问的,要注重个人修养,要谙悉各书体的基本内涵,潘天寿先生言之在先:诗书画印不求四绝,但求四全,就是要有所涉猎有所了解。因为,从事艺术,任何的单打一都是不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