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博物馆里的城市百年工业史

摘要 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柳东路220号,原柳州市第三棉纺织厂旧址,坐落着广西首家工业博物馆——柳州工业博物馆,亦是全国首家对外开放的城市综合性工业博物馆。

广西工业重镇柳州市柳东路220号,原柳州市第三棉纺织厂旧址,坐落着广西首家工业博物馆——柳州工业博物馆,亦是全国首家对外开放的城市综合性工业博物馆。

“当年,筹建的消息传开后,柳州市民‘翻箱倒柜’,工厂企业‘盘点清仓’,博物馆的工业文物大多是企业和市民自发捐赠的,这些文物折射着柳州乃至中国工业的发展史。”该博物馆副馆长李子军介绍说,开馆8年来,年均接待游客逾100万人次。

柳州市委书记郑俊康说,柳州工业博物馆建起了柳州的精神大厦。

日前,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资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推动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施方案》,促进工业遗产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随着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工业博物馆受到了政府、企业和社会更多的关注。

一种独特的“工业文化标志”

柳州工业历史悠久,在清末民初时传统手工业就已经相当发达,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工业化的不断壮大、发展。2009年,当地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柳州工业的情况,作出利用老厂房建设工业博物馆的决定,以此打造柳州独特的“工业文化标志”。

2018年,工信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摸底调查工作,共收到488家工业博物馆的信息。工业博物馆主要有“重现”和“新建”两种建设形式,柳州工业博物馆属于前者,利用旧厂房改造而建,极大地保留了原来的面貌。

在展馆外面,放置的是柳工机械厂制造的机械产品,摆放在博物馆对面的是柳钢58一号火车头,都是柳州当年出产的。展馆外,一幅浓墨重彩的工业画卷徐徐展开。据统计,2019年馆藏各类工业文物33653套/件。

柳州工业博物馆在建设中,得到各方支持。“我有一个请求,请预留一个位置给我们的刨床!虽然不是高精尖的东西,但它代表着我们工人的奋斗精神!”2013年初春的一天,一位来自柳州第三机床厂的老职工,一见面就急匆匆说了这一番话。

知道来意后,工作人员向他解释说:“柳州工业博物馆建设时间短,文物都是抢救性征集而来,会有遗漏和缺失。如有第三机床厂的产品,我们一定会妥善处理。”老人听罢紧紧握住工作人员的手大声说:“那好!那好!我代表工人向你们保证,尽快找到产品送给工业博物馆。”后来得知,这位老人姓郭,1970年即进入该市第三机床厂,从普通工人成长为副厂长。

不出两个月,郭师傅来电告知,已在废旧设备市场找到了柳州第三机床厂1973年生产的B—650型牛头刨床,商家出价7000多元,职工正在集资购买。工业博物馆当即表示如果资金有困难可由馆方出资购买,郭师傅婉谢后,回去召集工友集资购买。

现在,这台刨床摆放于工业历史馆一楼展厅。

每件展品都有背后的故事

柳州工业博物馆有3张用布料做成的特殊“火车票”。泛黄的票面上,清晰地印着车厢座位号。这是50多年前,上海市恒业帆布厂南迁援建柳州时,留存下来的时代印记。

20世纪60年代,上海市恒业帆布厂整厂援建柳州。乘车牌的捐赠者、原市第三棉纺厂工程师67岁的袁家荣,用一口夹杂着浓重乡音的柳州话,讲述了当年上海市恒业帆布厂南迁援柳的过程。

“知道工厂要迁来柳州,母亲只是平静地说了一句:祖国需要我们去支援工业建设。出发前夕,母亲把印着‘635’数字的车牌交给我,叮嘱我别在胸前,说我们厂职工戴着这块布制的乘车牌就可以坐火车了。后来,我才知道635是工厂的编号。”

50多年过去了,袁家荣没有留下厂里相关的物件和资料,仅留存下这3张看似轻薄的历史记忆。

第一辆“柳江牌”载重汽车、第一代汽油机、第一架战斗机、电灯公司的光明小楼……馆所建成后,大量的老工人,带着自己的儿孙前来参观,仔细地观看一幅幅图、一样样物件。

工业遗产保护形势严峻

近年来,随着工业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扩展和深入,工业博物馆受到了多方关注。目前柳州工业博物馆已发展成一个集工业历史文化、工业遗产保护、工业文化旅游、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展示于一体的特色博物馆。由于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尚没有专门立法,目前的工业遗产是根据《文物保护法》的有关规定来保护和利用,但是它和传统的文物保护存在较大的区别,在实际操作上存在较多问题。

李子军不无担心地说,很多工业遗产属于企业资产,文物部门调查登记后对这些工业遗址的约束比较有限。有一些厂房设施文物部门调查后就被破坏了,政府也不能强制干预企业处理自有资产的权利。“协调好工业遗产保护和企业、社会的利益关系问题,是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中遇到的比较难处理的问题。”

“工业遗产流失速度很快,保护形势十分严峻。”李子军认为,这其中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工业遗产的保护和企业发展存在冲突。企业要发展要扩建,要更新技术。需要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做出选择,如果缺乏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相应的补偿,势必会造成一些工业遗产的损失。随着柳州工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保护的任务也更艰巨。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研究专员马雨墨指出,我国目前工业博物馆形式丰富、层次多样,还存在非国有工业博物馆的设立程序困难、工业博物馆的藏品缺乏法律地位、工业博物馆的社会化程度尚待提升等问题,仍有较大改善空间。这些均可以通过对科研院所开放研究资源、对社会开放场馆和场地资源来探索解决。(记者 庞慧敏)

编辑:杨冬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