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也是父亲节。一早起来,可能很多人会看到各大媒体关于父亲节的讯息推送。即便如此,我们也愿意“流俗”地再谈一回父亲节——哪怕这个节日每一年都在谈,因为父爱如山,因为这很可能是无数人每一年中为数不多的主动向父亲表达爱意的日子,也因为很多人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自己与父亲的关系。
父亲节前一天有这样一则新闻,浙江嘉兴,83岁的钱华观有个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的儿子,尽管他自己左手因事故残疾,生活艰难,但他从未放弃过儿子,这一照顾就是53年。53载岁月的日日夜夜,无法销蚀父亲的爱意,就如同风风雨雨无法将一座山销蚀。
父爱如山,而山又是静默无语的,如同平日里我们不会抬头看山,只是在某些瞬间不留意一瞥,发现山在那里。大多数人都拥有平淡的幸福,一路平安又幸运,不必有那种父亲挺身而出的时刻。这或许也让我们忽略了父爱的存在。
几天前,一位父亲背着女儿等地铁的视频感动了不少网友,这位父亲保持着弯腰的姿势,一动不动地背着熟睡女儿。倘若不是视频记录,这个小女孩睡醒后或许并不知道,他的爸爸为了让她睡得更稳一些,背着她保持着弯腰的姿势一动不动。而是否,在无数个类似的我们不知道的时刻,我们那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粗犷父亲,也在静默又细腻地爱着我们?
因为家庭分工的不同,中国大多数家庭结构是父亲主外,母亲主内,父亲平日里得为家庭生计打拼,无暇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或者父亲在上面花费的时间要比母亲少得多。因此,很多子女对母亲更亲近,对父亲则有一定的心理距离。像不久前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对全国561所高校大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超5成学生不会跟父亲说心里话,近4成学生和父亲通话少于5分钟,超5成学生跟父亲关系很好,超6成学生认为父亲不擅长表达。
日本知名青年小说家青山七惠在小说《碎片》中书写了一个父亲,这个父亲跟我们身边的很多父亲很像:没有什么存在感,没什么个性,跟子女也没什么话说。当小说中的“我”对父亲说,“你老这样没个性的话,连我没准也得把你给忘了呀”,父亲则回答,“没关系。爸爸其实就跟不存在一样。”这让小说中的“我”,以及小说外的读者哑然。
的确,于太多人而言,“爸爸其实就跟不存在一样”,哪怕父爱如山。因此,不必苛责某些父亲不懂得如何爱子女,也不必强求原本与父亲关系隔膜的子女在父亲节这一天突然对父亲亲昵起来——子女不习惯,父亲也不习惯。每一年的父亲节提醒我们的或许是:也许父亲“就跟不存在一样”,但切勿忘记了,父爱其实是始终存在的。
小说最末写道,联系着自己和父亲之间的东西,大概就是这两个字“碎片”:“比如饭后杯盘狼藉的餐桌啦,凉台上那把椅垫绽开口子的椅子啦,放在楼梯下面的杂物架啦,与这些物件融为一体的,其本身也同样是其中一道风景的爸爸。还有总是穿着一身也不知道到底有几种式样的灰色西装,早上八点准时离开家门,融入奔向车站的人流之中的爸爸。”
父亲节无论是否向父亲表达爱意,但至少得记住那些与父亲有关的“碎片”——拼贴起来是父亲的模样,也是爱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