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祖农,微生物学家,教育家。1916年9月17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自1950年先后任山东大学教授、微生物研究所所长、副校长。长期从事自生固氮菌、纤维素降解微生物和自养细菌等方面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是中国上述研究的主要创始人。1953年2月加入九三学社,他长期担任山东省九三学社地方组织领导人,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付出了大量心血。
王祖农先生于1916年9月17日生于南京,在这六朝故都完成了从私塾、小学到中学的学业。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烽火遍燃的年代,他在中国的著名学府——浙江大学尊定了生物科学的深厚基础,也接受了“五•四”运动思想的熏陶,形成了科学救国、复兴中华的爱国志向。1941年,25岁的王祖农在贵州湄潭从浙大毕业。应原浙大生物系主任、中国蚕桑研究所所长蔡保先生之召,去任助理员。1945年,他被公派到巴黎学习,进入现代微生物学的主要发源地巴斯德研究所,跟随土壤微生物学主任(Pochon,J.)教授从事“单生需氧固氮菌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研究。1949年12月以优异成绩通过答辩,取得巴黎大学理学博士学位。并被推荐到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就职。
新中国成立后在实验室工作的王祖农
当五星红旗在世界东方升起之时,海外的爱国学者更是心潮澎湃、归心似箭,王祖农先生作为解放后第一批重返祖国的留法学者,于1950年6月到达北京。
王先生曾回忆道,“解放战争胜利的消息刚一到法国,留学同学无不欢喜雀跃,急于回国参加祖国的建设。但是当时帝国主义妄图阻止祖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千方百计让留学生继续留下。先是软的,什么生活待遇、工作条件好等等,然后就用硬的逼你留下,英国不给过境签证(当时中法之间尚未开通直航)、法国轮船公司不给你售票。这一切都阻止不了游子的归心,我和另一位同学田方增(原中科院数学所研究员、现已离休)在党组织的帮助下,冲破了重重障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我在国外早就料到,回国后生活不如国外,但我决不愿贪图享受,寄人篱下,我也料到国内工作条件差,但我坚信,只要努力,党是会帮助你创造条件的。”
凝聚王祖农多年心血的自生固氮菌
1949年,王祖农撰写出题为《自生需氧固氮菌(Azotobacter)与土壤腐殖质的形成》的论文,1950年先后刊登在法国科学院院报(C.R.Acad.Sci.)和法国农业学报(Ann.Agron.)上。他首次使用电子显微镜等先进技术,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几个方面,用实验有力地证明了自生需氧固氧菌及其代谢产物在土壤腐殖质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为土壤腐殖质的生物学形成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
1950年,王祖农回到祖国的怀抱。当时他注意到微生物学在中国还是一个薄弱学科,从事这门学科的人很少。他立志从事微生物学教育工作,要为祖国培养这方面的专门的人才。
受山东大学副校长童第周之邀,王祖农到该校植物学系任教。在他组织和领导下,山东大学的微生物学科在国家教委直属高校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领先或第一:1955年开始收研究生;1958年成为国内首批微生物学专业之一;1963年建立了微生物研究所;1981年成为国家首批博士授予权单位中唯一的委属微生物学博士点;1984年成立高校中的第一个微生物学系,又新设微生物工程系;1987年被选为国家重点学科;1989年筹建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1991年开始着手建立博士后流动站。现在,一幢8000多平方米的微生物大楼已耸立在山大校园里。数百名学生和研究生,100多名教工在楼里繁忙的学习和工作,成为全国高校中实力最强的微生物学教学和科研中心。
王祖农编著的微生物学词典
数十年来,王祖农不仅在自生需氧固氮菌研究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开创了中国的自养菌研究,在纤维微生物学研究中也成果丰硕。王祖农热爱祖国和人民,一心为我国的科技教育事业勤奋工作,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襟怀坦白、清正廉洁、追求真理、坚持原则,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操;他为人诚恳、平易近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是广大后学的良师益友。王祖农以他崇高的人格魅力,赢得了广大科技教育工作者的敬重和爱戴。
王祖农与张长铠、高培基讨论工作
九三学社在山东建立组织始于1955年。1958年山东大学由青岛迁来济南,转来社员组织关系的有32人,其中就有王祖农。文革后,1979年10月,九三学社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西苑饭店召开,在这次会议上,王祖农当选为第六届中央委员。
1984年7月,王祖农当选为九三学社济南市委主委。此后,王祖农还曾经担任第九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常委,九三学社山东省第二届委员会主委等职务。在九三学社山东省第一、二届委员会期间,严格按照各民主党派中央共同确定的原则和方针,共发展新成员2733人,他以自己的崇高威望和高尚品格,团结和带动山东省广大九三学社社员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为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