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严恺(1912年8月10日—2006年5月7日),出生于北京。水利学家、海岸工程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新中国第一所水利高等学校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的创始人,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
严恺祖籍福建闽侯,其父严文炳在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任数学教授。严恺幼年时父母双去,由二哥扶养,在北京上小学未完,转到浙江宁波继续读小学。小学毕业后,先后就读于宁波四明中学、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今宁波中学),1929年考入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土木系。
1933年,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中选,赴荷兰德尔夫特科技大学攻读水利工程和海岸工程。1938年8月荣获荷兰土木工程师学位,同年12月从欧洲回到祖国。
1938年11月,他从欧洲回到了水深火热的祖国,在云南省农田水利贷款委员会任工程师,从事当地农田水利建设。一年多时间里,他跑遍了云南省,对几乎所有可供开发的工程项目进行现场勘查。云南省弥勒县的竹园坝引水灌溉工程是他从事的第一项灌溉工程建设,为当地农业带来很大利益。
图为翻修后的宝鸡峡水电站
1940年初,严恺离开云南省到重庆,受聘为因抗战内迁的中央大学水利系教授。因对蒋介石兼任校长不满,离开重庆,到西安任黄河水利委员会技正兼设计主任,参加治理黄河工作。他在一年半时间内完成了“宝鸡峡水电站”“渭河治理”“黄河下游治理”等重要规划设计项目。
图为华东水利学院
1952年,他到南京,负责筹建华东水利学院(今河海大学)。他历任华东水利学院、河海大学教授、校长、名誉校长。他还长期担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所(后改研究院)所长、名誉院长,扩大、创建了河道港口、土工、材料结构等新研究室(后改研究所),该所承担和完成了国家、部门、地方大量重要研究任务,包括很多攻关项目和关键课题,为国家的工程建设和学科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
严恺致力于我国大江大河的治理和海岸带的综合开发利用,包括海岸防护、河口整治与海港建设。主持“天津新港回淤研究”,开创了我国淤泥质海岸研究工作,为解决天津港的严重回淤、建成深水大港作出贡献;负责指导全国海岸带资源综合调查研究工作,并主编完成《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为我国海岸带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在风浪与海堤的相互作用机理、海岸工程泥沙运动研究等都取得重要成果;主编《中国海岸工程》,1995年获全国高校系统优秀学术著作特等奖;担任众多重大工程如长江葛洲坝、三峡工程等的技术顾问。
由于在中国水利界和海岸工程界的威望,严恺历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海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坝委员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第三、四届政府间理事会副主席。1995年,捐款设立“严恺教育科技基金”,奖励学校教学、学习成绩突出的师生以及全国水利系统的优秀科技人员。2006年,严恺院士在南京逝世,享年9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