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昌绪(1918年11月15日-2014年11月10日),中国著名材料科学家、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第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第七届中央委员。
扑向母亲
师昌绪学士学位照
“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
1955年6月。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启航开往香港。甲板上,35岁的师昌绪万分激动。他的思绪飞回到为争取回国而与美国当局斗争的日日夜夜。
1920年11月15日,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有近40口人的“诗书继世”大家庭里。
从徐水县第一高小毕业后,师昌绪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随家人来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1940年,师昌绪中学毕业,独自步行到陕南,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开始了自己“科学救国、采矿救国”的道路。毕业后,师昌绪来到资源委员会所属的四川电化冶炼厂,从事炼铜方面的技术工作,并在1946年考上出国资格,1948年赴美留学。
1952年师昌绪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师昌绪1948年9月来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从事真空冶金研究。1949年5月,师昌绪拿到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的硕士学位,1952年6月,又拿到圣母大学冶金系的博士学位。从其工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超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过去飞机起落架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韧性不够而发生事故的问题。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司法部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回国,师昌绪是被明令禁止回国的35名中国学生之一。
师昌绪曾和印度孟加拉工学院联系想去做一名研究学者,这是他为曲线回国而想出的办法。但美国当局将中国留学生的离境一律视为变相回国。师昌绪就利用和印度大使馆的旧交,通过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印度青年外交官把信件转交给了中国政府。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压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政府提出了严正抗议。
1955年春,美国在各方的压力下被迫公布同意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名单,其中就有师昌绪。是年6月,他乘船离开美国,投入祖国的怀抱。
材料之父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师昌绪亲切交谈
回国后,师昌绪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开始了在沈阳工作的30年。那时的他一心想为国家做一些对经济建设有实际效果的工作,从1957年起便负责金属研究所“合金钢与高温合金研究与开发工作”。高温合金是当时航空、航天与原子能工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材料。
师昌绪从资料室借来最新出版的外文技术书刊,没日没夜地进行研究探求。在外文资料中终于发现了一条新的信息,循此,他们找到了一种可做型芯的新材料。师昌绪便组织大家迅速研制,多番试验。1966年我国第一代气冷空心叶片经过吹风和台架试车,宣告研制成功了!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而英国,在这之后走完这段路程,却整整用了15年时间……
1983年,一纸调令从北京飞到了沈阳。时任金属所所长的师昌绪被任命为中科院技术科学部主任。他不再只是一个研究材料的专家了,扮演起管理者和决策者的角色,成为推动我国材料科学乃至整个科学界发展的战略科学家。
奉献终生
1986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成立,师昌绪担任副主任之职。师昌绪对我国科学基金制的建立提出过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在他心里,祖国就意味着一切,他会因为祖国的需要来选择自己的未来,也会为了祖国的需要来贡献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成长与奉献经历的典型代表。
师昌绪主持编写了《学科发展战略研究》,创办过4种科普杂志,为我国基础研究的资助指明方向。他热心出版事业,做过6个杂志的主编,主持编纂了《材料大辞典》《中国高温合金四十年》等辞书和文集;他热心学会工作,在中国科协的支持下,他组织27个学会成立中国材料联合会,并发展为中国材料研究会。他是推动我国材料科学发展的杰出管理者和科技战略家。
“作为一个中国人,就要对中国做出贡献,这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他最常说的这句话,虽然朴实无华,却凝聚着一位饱经沧桑的老知识分子大半个世纪以来投身科学事业,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岁月如炬。一生燃烧的师昌绪,将像火炬一样照亮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