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黄石市西南20余公里,是建国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位于黄石市西南20余公里,是建国以来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现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发现于1973年,分布范围约2平方公里,地表遗存的古代炼渣在40万吨以上。以考古发掘,清理出西周至汉代千余年间不同结构不同支护方法的竖井、斜井、盲井数百座,平巷百余条, 以及一批春秋早期的炼铜竖炉。随同出土的还有大量用于采矿,选矿和冶炼的铜铁、竹、木、石制生产工具,它是我国迄今发掘规模最大,生产时间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处古铜矿遗址。采用浅井探矿和利用淘砂盘进行重砂测量是古代开发铜绿山矿区的重要探矿方法。考古发掘证实,古矿井大都处在含铜品位高的氧化富集带内,证实上述探矿方法的实用效能。采用木支护结构井巷进行地下开采,是铜绿山矿区古代开采技术的显著特点。其开采深度一般在30-40米,有深达60余米,已低于当地潜水位23米。此外,在采矿方法、矿井提升、通风、排水以及工具的制作等方面也有不少创造。
采冶结合是铜绿山古铜矿的又一特点。春秋早期即已采用鼓风炉炼铜。遗址内遗存的古代炼渣均呈薄片状,流动性能良好,冶炼温度控制在1200oC左右,渣样分析表明,渣型合理,渣含铜大多低于0.7%,粗铜纯度已达94% 表明铜绿山古代冶炼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