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新闻工作者的心声:永远不能忘记曾经上过战场的他们

摘要 逐掠寇英魂在,七尺男儿铭记怀。记住他们血染的风采,不要只是在节日;记住他们血染的风采,不能只是在危急关头!

看到了枣庄军分区政委韦昌进获得“八一勋章”的消息后,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那场战役——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想起了那些为了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而为国杀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为国捐躯的英烈们。

1.jpg

(一)

1979年和1984年越南发动对我国广西、云南边境的侵略。中国人民解放军奉命对越南侵略者实行了坚决的反击。当年的参战部队六十七集团军军部驻地就在淄博博山,战事自然牵动了淄博人民的心。1985年10月淄博市组成慰问团,前往云南边防前线,慰问淄博驻军参战将士。本来代表团计划有淄博日报、淄博人民广播电台和刚刚开播的淄博电视台三家新闻单位的记者参加,当时的新闻部主任侯希杰和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可临行前一天,突然接到市委宣传部通知:因为战场复杂,电视采访设备的运输、充电、保管十分不易,军方婉拒了再三的请求,我们遗憾的丧失了一次见证现代战争的机会。11月1日,慰问团在副市长陈庆照的带领下来到老山前线某部,家乡人民的情义,激发了参战将士们的勇气。后来听慰问团同志们的介绍,为即将奔向战斗一线的战士们壮行,那场面让人荡气回肠。十几二十几岁的战士都剃了光头,喝光亲人敬上的美酒,把碗摔碎在地上,没有一个人流泪,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转身奔向战场。送行的亲人泪流满面,他们送走的都是些年轻的孩子,明知会“马革裹尸”,但这些年轻人还是选择了义无反顾。

对他们的牵肠挂肚,并非因为有血缘的亲,只是这些年轻的孩子们为国勇于捐躯的精神,让我们震撼。大家都盼望战事快停下来,将士们早日平安凯旋。

2.jpg

1986年5月,英雄们终于班师。淄博沸腾了!几十万人民群众分别在张店、周村、博山火车站迎接回家的勇士们。我扛着数十斤重的摄像机穿插在人群中,欢呼声震耳欲聋,幸福的泪水挂在每个人的脸上。简直难以在人群中站稳脚,记录下来的影像都是摇摇晃晃,有些甚至是模糊的。那几天,我的情绪一直处在亢奋之中。为了尽快播出,在家中用了通宵的时间写完了稿件,第二天一早,领导们审完稿子,我便一头钻进了剪辑间,烈士们、英雄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一直让我泪流满面。数十个小时过去了,任务完成了,十几分钟的专题片按时播出,领导们和同事们给予了高度评价。事后,连我自己也也感到惊奇,第一次独立制作专题片,竟然如此成功,是英雄们给了我力量,是人民群众热爱解放军的情绪感染了我,我忘不了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忘不了那些因伤致残的英雄。

1986年的6月8日当第二批参战将士们回到驻地淄博时,我的心灵又一次被深深震撼。

按照计划,大部队将会在8号中午从济南乘汽车回到淄博。一大早,市领导和各界群众数万人赶到与济南搭界的王村济王公路两侧,少年儿童们身着节日盛装,欢声笑语感染着每个人。时间在人们热切的期盼中慢慢过去了,中午已经过了,公路尽头仍不见军车的踪影,那时的通讯手段还很落后,人们无法知道济南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部队几点才能到。吃不上饭,喝不到水,甚至有的孩子出现了虚脱。但没有人发出一句怨言。

3.jpg

直到下午四点多,军车终于出现在大家的眼前。第一辆军绿色敞蓬吉普车上三名英姿飒爽的战士护卫着军旗,随后又是几辆敞篷军车,随车的首长与前来迎接的淄博市党政领导简单的交谈了几句,便引导大部队上路了。各式军车、炮车让大家开了眼,全副武装身着草绿色迷彩服的将士们,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显得格外威严,人们不断把手中的花朵扔向他们,欢乐气氛达到了高潮。

我在一连敞篷车上看到了山东电视台的同事李吉瑞和几位部队的军事记者,他们停下车与我交谈了一会,才知道了“晚点”的原因。李吉瑞他作为山东电视台的记者去过老山前线,这次部队班师,他一路跟随采访,本来省里的欢迎大会结束得很早,可是部队一上路,就被热情的省城人民围上了。要求合影、签名的人太多,人们爬到军车上,把各种好吃的东西递给战士们,军车开不动了。在军地首长们的反复劝说下,部队终于“突破重围”艰难上路了。原本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大部队竟然走了近八个小时。一阵寒暄后,我们分别乘上了各自的采访车,开始向六十七集团军驻地——博山进发。

从王村到博山大约有三十多公里,沿途公路两边都是自发集合起来的群众欢迎队伍,一但到了乡镇驻地,车速便大大降低,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子弟兵们的关爱。车队到了淄川区,便彻底停了,原来,淄川区的党政领导和各界群众,要用自己早已准备好的方式来欢迎凯旋的将士们,这样一来,彻底打乱了市里的欢迎方案。后来才知道,参战前,驻淄川的部队与当地的干群关系很好,英雄们回家,他们肯定像欢迎家人一样,要献出自己最大的热情。他们的欢迎计划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一旦开始实施,市领导们也无可奈何了。

4.jpg

当先头部队抵达博山时已是6月9日的零晨一点多,博山人迎接亲人的热情一点没减,从赵庄开始一直到柳行,大家等候在路两旁,因为端午的缘故,他们为将士们准备的食品是粽子、鸡蛋。我们的采访车因为开在第一辆军车前面,竟也无功受禄的收到了两大包的鸡蛋和粽子。

5.jpg

 欢迎仪式在孝妇河边原博山电机厂的老厂房外举行,三辆大卡车折下箱板并在一起,主席台就搭在上面。军车停在了博山锻压厂附近,战士们下车徒步进入会场。一路上人们不断把各种花束、食品、纪念品塞到战士们的怀中,头戴钢盔,身着迷彩服的将士们全副武装,他们携带的各式武器装备,让人仿佛闻到了战火硝烟的味道。公路成了欢乐的海洋,锣鼓声、欢呼声响成一片,博山城沸腾了!

人民没有忘记他们!

时任淄博市委书记的赵志浩代表全市人民致欢迎词,驻军首长张志坚代表参战部队致答谢辞。随后军机关人员便进入博山四十亩地六十七集团军军部。欢迎宴会在凌晨开始,只是丰盛的美酒佳肴已引不起大家的食欲,奔波了一整天,大家都累了。军方首长们下了“命令”不吃不喝,谁也别想出门。宴会气氛热烈,将士们情绪激动,茅台、五粮液、青岛啤酒这些在当时难以见到的酒随意畅饮,是啊。这是胜利的酒,是庆功的酒,是团聚的酒,怎能不一醉方休!

(二)

从1979年开始,党中央、中央军委先后组织了“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英模报告团”在全国各地作巡回报告。一大批为国杀敌,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的事迹被披露出来,影响巨大。人们都能盼望亲耳聆听英雄们的倾诉。1986年年底,报告团来到了淄博。我用摄像机记录了报告团的全部活动,英雄们的事迹让全市人民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6.jpg

在张店、在博山、在周村、在齐鲁石化……报告团所到之处都受到空前热烈的欢迎。报告会场场爆满,许多大学生说我们看到了爱国的活榜样;同学们赞扬他们是"同龄人的楷模","你们是祖国的卫士,民族的骄傲,你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国家安全,你们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我们永远铭记着你们"。大学生发出"战土万岁"的呼声。

报告团的英雄们向大家披露了战场上那些鲜为人知的动人事迹。英雄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一等功臣、战斗英雄原明,集体一等功代表王效章,留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直到今天他们的战斗经历还不断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7.jpg

原明,1958年生于云南蒙自,父亲1942年参军,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并立过大功,由于在战斗中负过伤,38岁就去世了。他遵照父亲遗愿于1977年入伍。1979年第一次参加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荣立了三等功。后来他进入济南陆军学院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某部特务连侦察排任排长,1985年,他第二次主动报名参战来到老山前线。参战时任199师侦察连副连长。1986年9月8日,他带领16名突击队员夺回了被敌人占领的阵地,杀敌七人,打伤十几人,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战斗中他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右眼失明,右手拇指被打掉,他忍痛让战士们简单的为他包扎后,又投入到战斗中。后来他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他在报告中,用了大段的时间讲述战友们的事迹,很少谈及自己,其实那次战斗之所以能自伤两人,毙敌七人,伤敌十四人,都是因为他的大智大勇。在上战场之前,他曾留下遗书,写了十六个字:”战死沙场,军人本份.妻母节哀,含笑九泉.”。

8.jpg

战斗结束后,他们十七个人都立了战功 ,原明立了一等功,并受到中央军委的表彰。

王效章,1954年农历12月23日出生于鱼台县张黄镇殷王村。1974年入伍,先后任班长、排长、连指导员、营指导员、团副政委等职。在1985年对越防御作战种舍生忘死、顽强战斗,用自己的大智大勇,指挥战士们冲锋陷阵,势与南疆共存亡。在“七.一九 ”战斗中,他们在阵地上坚持了三天三夜,打退了敌人33次进攻。战斗异常的残酷,我就是在他的报告里,记住了喊出“向我开炮”口号,王成式的战士韦昌进。“七.一九”战斗,由于王效章指挥得力,敌人伤亡惨重,而我们伤亡很小,增添了我军历史上一个新的典型战列。解放军报以《一个战士就是一座山峰,一个连队就是一道长城》为题,报道了这场战斗。他们连上前线时有108人,战后,只有二三十人是健全的,四五十个生龙活虎的青年成了残疾人,十八位战友长眠在了南疆。说到牺牲的战友们,他泣不成声,会场一片呜咽。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淄博的最后一场报告会是在齐鲁石化,会场内座无虚席,会场外仍是人头攒动。报告会结束后,公司在当时最好的天齐宾馆安排了盛宴,招待最可爱的人。宴会开始时,大家不约而同的把第一杯酒举过头,然后轻轻地洒在地上,用这种最传统的仪式,来表达对烈士们的敬仰。酒过三巡,同去采访的淄博日报摄影记者王建平悄悄把我喊出了宴会厅,我看他眼里含着泪花,急忙问他原因。他用手指了指走廊的尽头,英模报告团的团长孤零零一个人站在那里,神情悲愤,我们走过去问候,眼泪从他眼中夺眶而出,他哽噎着说:“记者同志,我实在吃不下呀!端起酒杯,我仿佛看到了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临别时的样子,他们还都是孩子,他们应该还会在父母面前撒娇,可如今,他们永远的回不来了……”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安慰他,三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泪水湿了衣襟,也荡涤了我们的灵魂。

战争结束后,我曾多次来到驻淄博的这支英雄部队采访。在简陋的荣誉室,我看到了写在烟盒皮上的遗书;看到了沾满鲜血、破烂的军服;看到了满墙的烈士照片。十几岁的年纪,令人痛惜,他们大都稚气未脱。但他们的事迹,却让人震惊。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他们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为国捐躯。英雄们应该得到我们的爱戴。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他们!

(三)

战争结束了,社会又恢复了平静,烈士们渐渐淡出了部分人的视野。可有一批人,却始终把他们放在心中,始终没有忘记他们。这些人用自己微薄的收入,默默地自助着烈士的家人,他们用情抚慰着烈士家人的心,用爱支撑起了这些破碎的家庭。我采访过许多参战将士,他们没有说过豪言壮语,也没有流露过一丝抱怨。就是为了当年战场上的一句诺言,他们坚持了下来。

9.jpg

我们的博山老乡孙兆群就是杰出的代表。他1961年生于博山,1979年入伍,先后担任过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团副参谋长、副团长、师司令部副参谋长、山东陆军预备役炮兵师副师长。曾荣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两次,多次被军区、集团军表彰为学雷锋标兵,1994年6月,济南军区授予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好干部”荣誉称号。2009年7月光荣当选为总政组织部、干部部、宣传部主办评选的100位“新中国成立后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出重大贡献、具有重大影响的先进模范人物”之一。

1985年,云南边境,硝烟弥漫。时任副连长和突击队长的孙兆群接到夺取一高地的命令。他与战友们达成生死约定:谁活着回去,谁就去看望各位的父母。战斗中,孙兆群带头冲锋陷阵,正确果断地指挥,仅用25分钟,就拿下被敌军称为“模范阵地”的968高地,取得了歼敌87名的战绩,出色地完成了战斗任务。身负重伤的他,被战士们抬下战场时已经奄奄一息,17块弹片扎入他体内。战后,他荣立一等功,连队荣立集体一等功。他所在的七连有11位年轻战友倒在了阵地上。在这之前,还有5位战友阵亡。从战场回来后,孙兆群第一件事就是从烈士档案中找到家中地址,逐一给这些烈士的父母写信,认下了16对父母。几十年里,他官职高了、荣誉多了、名气大了,实践承诺的决心始终没变。他把节假日的时间都奉献给了这些“父母亲”,十几万元的资助尽管微不足道,但他的这份情谊,确实难以用数字表达。

10.jpg

几十年来,孙兆群为了他的为国捐躯的16位烈士的父母和9名伤残战友,一次次的奔波、一封封的信件、无数的牵挂……他以这种最圣洁的特殊的亲情,诠释着人世间真正的大爱、大孝。

几十年过去了,战火硝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世界并不平静。我们应该保持高度的警惕性。我们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因为有了这些英雄们的无私奉献。我们不应该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烈士们,不应该忘记那些坚守在岗位的解放军和武警官兵。

逐掠寇英魂在,七尺男儿铭记怀。记住他们血染的风采,不要只是在节日;记住他们血染的风采,不能只是在危急关头!

编辑:yuxun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