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精诚
编者按:
在山东省淄博市,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今年65岁了,已经扎根山区46年来,先后为1.7万余名农村患者做手术解除痛苦,至今仍然坚持在临床一线,为群众看病、治病、手术。
他早在1994年晋升为副主任医师,1997年被评为“博山十大名医”,2000年被市科委评为淄博市优秀科技工作者,2001年被淄博市政府授予“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接到过多所三级甲等医院的高薪聘请,却从未离开过大山深处那一所乡镇卫生医院。
他自己本身就做过4次大手术,最严重的一次,是在赴省城济南开会途中突发交通事故而深陷晕迷,伤未治愈就坚决要求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继续服务于群众,被誉为“用生命挽救生命的钢铁战士”。
他,就是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源泉中心卫生院院长亓庆良。
扎根山区的钢铁战士亓庆良特别报道之一:
把焦裕禄事迹深深烙在心里
2017年5月12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湛蓝的天空,播撒在鲁中大地上,鲁山北麓山脚下,掩映在一片葱郁之中的源泉卫生院,显得格外和谐安宁。
不到七点,亓庆良就走进手术室。
两个半小时的手术很成功,看着病人被推出手术室,他才活动了一下长时间手术而麻木疼痛的身体,脱下手术服,就提起印有鲜红党徽的“博山区流动党校”手提袋,一个人驾车赶往焦裕禄纪念馆。
在焦裕禄同志的雕像前,亓庆良接受媒体采访
无论走到哪里,亓庆良胸前总是佩戴着党徽
无论走到哪里,无论在怎样的场合,亓庆良的胸前总是佩戴着党徽,时刻提醒自己、告别他人:“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我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形象。”
这天上午,淄博市召开“焦裕禄精神在故乡”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座谈会,亓庆良受邀,为从各地赶来参观焦裕禄同志事迹的党员干部上党课、讲传统,交流学习焦裕禄精神的心得体会。
“我是1952年出生的,基本上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起来的,对于如何学习焦裕禄、领会焦裕禄同志的精神,我和年轻人的认识可能会有所不同。”刚一走进焦裕禄纪念馆,亓庆良就被媒体记者众星捧月般地包围起来。就是这位65岁的老人,扎根山区46年,把一个濒临关门、全院单日最低诊疗收入仅一毛八分钱的山区乡镇卫生院,办成了拥有诸多先进设备的知名二级规模医院,办成了全市领先、省内一流、全国各地竞相前来观摩学习的样板医院,他虽然不是什么歌星、影星,却早已是老百姓心中真正的明星。
的的确确,亓庆良担任时源泉卫生院院长的时候,医院连大门都没有,院内杂草丛生,整个医院有10张光板床,像样的医疗设备只有一台显微镜,医院年收入不足30万元,最少的一天收入只有一毛八分钱,员工3个月未发工资。
他为什么多次放弃在大城市、大医院工作的机会?是一种怎样的力量,使他在山区一待就是38年,而且今后还会待在山区继续为老百姓服务?
虽然,这每一个“为什么”都透着正能量、传递着正能量,说起来是那样令人敬仰,但细细琢磨,似乎与当今社会普遍存在价值观的相背离,毕竟,水往低处流,人却是要往“高处”走。
“那个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老百姓生活都很困难,像兰考县的那样贫困县在咱们全中国还有很多。焦裕禄那个年代的艰苦,我都亲身感受过。焦裕禄任兰考县县委书记,兰考应该算是河南最穷的地方了,兰考的‘三害’更是让很多干部畏惧,但是他没有提任何条件就毅然去了那里,和百姓共同努力治理‘三害’,共同发展生产。他一生都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心中装着老百姓呀,不顾家,也不顾自己的孩子,焦国庆偷着看了场电影,也一定要把票补上,这事在现在看来是很小的一件事,却体现了焦裕禄大公无私的风格,做领导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和身边的人……”面对众多媒体的采访,亓庆良没有立即给出那么多“为什么”的答案,也没有谈自己,而是讲起了焦裕禄的故事。
焦裕禄的事迹,已经深深地烙在了亓庆良的心中。他说:“我们现在的党员干部,无论官职多大,都要向焦裕禄好好学习。包括我自己,一个小卫生院的院长,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就立足岗位实际,尽自己所能多为山区老百姓健康服务,我觉得这就是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隋旭光 刘友 苏兵 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