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个月众筹消沉了不少。随着众筹项目的不断落地,相应的风险和潜在问题不断凸显,导致众筹模式逐渐冷却。同时被随后兴起的VR、共享单车、自媒体等热门领域排挤并打入冷宫。
众筹平台倒闭潮
众筹近来的日子并不好过,积累的问题开始集中爆发。股权众筹没有良好的投后管理模式,欺诈项目频繁出现。公益众筹缺少第三方监管机制,管理漏洞频现。近几月处于疯狂增长中的汽车众筹,也出现了跑路、提现困难等问题。
来自中关村众筹联盟最近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平台下线或众筹业务下架的平台数量共计89家,占正常运营众筹平台数量的五分之一。
业务停止、转型,平台倒闭、跑路,不少业内人士都直观地感受到行业正在步入“冷却期”。
让我们把视线转移到产品众筹平台。这类平台没有公益众筹、股权众筹、汽车众筹、房产众筹等垂直性众筹平台存在的潜在问题。
京东、阿里、苏宁这种大的互联网企业有平台优势,流量优势,资金人力和产业链优势。不仅能培育市场、进行用户教育,还能把众筹平台迅速做起来。
早期垂直类众筹平台扮演了知识普及的角色,现在到了交棒给电商玩众筹的阶段了。那些死去的平台最终只是做了一场用户教育罢了。
目前想要独立发展的众筹平台几乎举步维艰。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同质化竞争以及巨头的涌入是中小众筹平台纷纷倒下的原因。
好的众筹平台需要的三个属性
《新约·马太福音》里有这么一句:“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据数据显示,在2017年1月,成功项目融资额最高的平台是开始众筹,约1.40亿元。其次是淘宝众筹和京东众筹,分别为1.33亿元和1.22亿元。成功项目支持人次最多的平台是京东众筹,约68.01万,其次是淘宝众筹和苏宁众筹,分别约50.20万和6.41万。
在行业肃杀背后,一股暗流正在涌动。众筹资金与资源越来越向开始众筹、京东众筹、淘宝众筹、苏宁众筹平台汇聚,形成寡头格局,马太效应越发强烈。
对于项目方而言,平台的流量与资金是创业初期渴求的资源。企业都希望在大的众筹平台销售产品、拓展品牌知名度,说不定还能获得新闻媒体的采访。
众筹行业正在经历一轮优胜劣汰的洗牌。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许多企业本身没有众筹相关的经验,也缺乏资源及流量入口。想跟风在这块领域分得一杯羹,纷纷建立新的事业部上线旗下众筹平台,结果导致这类众筹平台运营效果不佳,很容易倒闭。他们没有站在项目方和用户的角度思考,而只是单纯地想迅速把平台做起来。
一个好的众筹平台一定具备三个属性,一是流量属性,二是金融属性,三是营销属性,缺一都不是好的众筹平台。
流量属性:庞大的流量入口是一个好的众筹平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流量是金融属性和营销属性的基础。有了流量基础才会有接下来用户支持众筹项目的一系列行为。
金融属性:众筹最初的目的很简单,通俗一点讲就是筹钱。如果一个平台的筹资率很低,那么优秀的项目肯定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在这个平台上线。
营销属性:当我们谈论众筹是互联网金融时,更多的会关注其金融属性,而忽略其本身蕴藏的巨大的营销属性。新闻效应是其根基,新闻媒体的关注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点。一个优秀的项目能否在平台获得大量用户青睐和媒体关注是起决定性因素的条件。
能满足以上三个条件就属于一个好平台。但是独立的众筹平台现在还面临一个困难,就是盈利能力比较弱,很难有规模性的财务收入。一般而言,产品众筹平台的主要收入模式是促使项目筹资成功并收取部分服务费。也就意味着,项目多交易量大才能有更多的佣金,在项目枯竭的情况下盈利模式必然受到限制。
未来众筹的看头是参与感
在众筹未来的发展上,产品众筹平台会更加看重用户的参与感。未来大平台不仅会在流量、筹资率、用户基础、新闻效应上竞争,还会在众筹的参与感这一环节下功夫。
可以这样说,众筹如果没有参与感就不是众筹。
在2014年7月,京东众筹刚上线时。京东金融众筹业务负责人金麟介绍,京东金融做众筹的特点,是优选聚集好的创意,出资人在“凑份子”能找到好玩、有趣的项目,其身份不仅是消费者、投资者,更是参与者。项目初期,出资人在产品设计、生产、定价等环节,能与筹资人建立起深层次的互动,并能决定产品未来,这些过程都体现出了真实参与感。
可是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现阶段的京东众筹既不像国外众筹那样让参与者从创意阶段就介入产品研发,也缺乏与筹资人建立良好的社交互动关系。
另一方面,被众筹业内普遍认可的是,眼下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产品众筹不会停留在前期的营销层面,而是要扮演一个线上孵化器的角色,平台能否利用自身生态圈资源为他们提供从渠道、营销到用户数据、基础设施的整合服务,将是寡头接下来竞争的焦点。
接下来可能形成两极分化局面。一部分大平台更加注重众筹的参与感,一部分更加注重提供整合服务。前者更能为社会创造巨大的价值,后者更能在商业上取得非凡成就。
希望未来国内数一数二的众筹平台能让更多草根散发他们的光彩,实现他们的梦想。让人感受到众筹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