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的名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村芯子”

摘要 近日,多家媒体的记者来到周村拍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村芯子的制作技艺、演员上妆等内容。

近日,多家媒体的记者来到周村拍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村芯子的制作技艺、演员上妆等内容。

 “周村芯子”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表演艺术形式,是明清时期周村老艺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发达的织机技术集体创造的。芯子起源于明清时期的周村,后传至博山,嗣后又波及淄川、张店和临淄等地,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芯子有“抬芯子”、“车芯子”、“撅芯子”之分,同时又有单人、双人、多人芯子之分。演员高悬空中,脚踩花瓶、鱼缸等尖锐易碎类物品,完全依靠固定在“芯底”上的一条铁棍(即俗称的“芯子”)支撑。“芯子”紧贴着下边演员的身躯通过,再从其手或其他部位伸出,延伸到上边演员的腿、腰和背部。演员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在几人高的细细芯子上,在戏剧锣鼓点的伴奏下,招摇过市,险中求趣,令人叹为观止。


编辑:aling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