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训项目《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即将进入尾声。本期刊发学员心得。

学员:岳瑶琳
在山东理工大学参加国家艺术基金《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训》的这段日子,于我而言是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更是一次重塑创作认知的精神洗礼。当我握着刻刀在瓷面上落下第一笔时,未曾想到这项传承数百年的技艺,会以如此鲜活的姿态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起初,面对刻瓷这门融合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传统艺术,我既充满好奇又有些许紧张。从最基础的工具认识、握刀姿势学起,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匠心。从山水、花鸟、人物、肖像、建筑风景、釉雕等不同主题进行学习,既全面又系统,在此次培训中,创新理念贯穿始终。老师们鼓励我们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与创意。这让我意识到,刻瓷艺术不能故步自封,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刻瓷技艺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否定,而是在理解其文化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当我们将数字技术、现代审美与千年技艺对话,当我们把个人表达融入文化传承的脉络,瓷面上的每一道刻痕都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结业之际,抚摸着自己的刻瓷作品,我深知:手中的刻刀不仅是工具,更是传递文明火种的火炬。在未来的创作中,我将带着这份对传统的敬畏与创新的勇气,继续在瓷上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丹青华章。

学员:黄亚奇
2025年的夏天,以学生的身份再次走进淄博,参加了山东理工大学怀康教授主持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刻瓷技艺创新人才培养》。淄博是个神奇的地方,在这里我收获了知识、技艺与感悟。
项目课程的设计融合了理论、实操与考察。理论模块,多位艺术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刻瓷艺术的起源、发展、传承与创新,让我明白了刻瓷作为陶瓷装饰艺术的独特地位,它是“以瓷为纸,以刀代笔”的艺术创举。
实践操作是此次培训的核心环节,也是我成长最快的阶段。右手执锤、左手执刀,面对坚硬的瓷面,不断思考技艺的要领。在老师们耐心细致地指导下,我逐渐掌握了点刻、线刻、面刻的技巧,学会通过控制力度和角度,让刀痕在瓷面上留下富有韵律的痕迹,追求那“屋漏之痕”“虫蚀之迹”的古朴艺术效果。也让我深刻体会到刻瓷艺术的严谨与魅力,每一刀都倾注着情感与专注。
艺术考察环节则是拓宽视野、汲取灵感的宝贵经历。走进大师工作室,近距离欣赏精美的刻瓷作品,感受着大师们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理念。与大师们交流互动,聆听他们的创作故事和经验分享。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细节的精益求精,以及不断创新的精神,都成为我今后创作道路上的指引。
此次培训中,各位授课老师40天的陪伴与倾囊相授让我尤为感动。在今后的创作中,我会努力深挖刻瓷艺术的文化内涵,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需求相结合。同时,更加注重作品的细节和品质,以“工匠精神”为指引,精雕细琢,努力提升自己的艺术水平。未来,我将带着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以及对刻瓷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不断探索创新,为刻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