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巴行驶在开往北京大学的路上,15名学生叽叽喳喳,兴奋不已。一年多前,支教教师李书豪把北大的校徽拿给他们看,学生们幻想着这所名校的样子,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一年后,竟有机会走进这里。
这是7月的一天,李书豪带着他刚刚参加完中考的学生,从3000多公里外云南的大山深处来到了北京。这是他为学生们发起的游学项目。
在北京的一周里,他们参观了天安门、鸟巢、水立方……他们第一次看了话剧,第一次吃了烤鸭,第一次乘了地铁,还到中国青年报社的报史长廊里,“触摸”了几代中国青年的梦想。
平时上课时,学生们看到课本中的故宫,会一脸好奇,有学生问过李书豪:“老师,北京是什么样子的?”
而如今,一个孩子在自己的游记里说,“特别想变成一个大学生”。游记结尾是:“北京,我爱你。”
学生们想象不出公园的样子
2014年,即将从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毕业的李书豪,看到了“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招募启事——“大眼睛”苏明娟握着铅笔,那种对知识渴求的眼神瞬间点燃了他。加上对乡村图景的好奇,这个23岁的年轻人报了名,成为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五印中学的支教教师。
学校建在半山坡,摩托车是学生们回家唯一的交通工具,最久的要骑8个小时。“去过县城的学生都是少数,他们只能通过电视机了解外面的世界,大山将他们与外界隔绝。”李书豪说。
他在村里发现,一些家长仍旧坚信“读书无用论”。九年义务教育一结束,一些学生就开始打工赚钱了,这种风气在学生之间“传染”。初中时成绩拔尖的学生,考上高中后,成绩也会有所退步。
今年,他决定带孩子们到北京游学。通过游学,希望学生们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拥有广阔一些的眼界。
5月,李书豪瞒着正在准备中考的学生,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五印中学毕业生游学北京项目策划书”,为他们募集游学经费。经他的支教同事、校友、朋友,甚至是朋友的朋友帮忙扩散,北京的两家企业赞助了一多半经费,他的本科母校外交学院同意提供住宿。筹款数目不断更新,5000元,10000元,20000元……一个月后,募集到了61000多元,目标实现。
从五印乡到巍山县,从巍山到大理、北京,一路向北,学生们第一次出远门,一路上都在小声嘀咕,扒着车窗望着风景。那些只有在课本中见过的地方,他们第一次身临。英文里的“park(公园)”,很多学生平时根本想象不出它的样子,李书豪只能给他们看照片。有学生问“volunteer(志愿者)”长什么样,李书豪告诉他们:“你看我,我就是志愿者。”
爬长城时,学生们第一次见到了外国人,天生羞涩的他们尝试用英文说出了“你好”“谢谢”“欢迎”,然而在两年前,他们连26个英文字母都不会读。
他以最快的速度讲完有关父母的那堂课
李书豪刚到学校时,接手了初二年级两个班120名学生的英语课。山区孩子对英语缺乏重视,他们初一年级才接触ABCD,基础极差,音标不会。不少孩子是彝族,连汉语拼音都不会,更别提英文字母了。此前教英语的是位地理教师。
在香港读书时,李书豪始终觉得分数不重要,素质教育应该排在第一位。但五印中学校长把他拉到一边儿,告诉他每年全校只有30%的学生考上高中,其他学生要么回家放牛,要么外出打工。李书豪感到了巨大的压力。为了能让学生们留在高中念书,他不得不向“唯分数论”低头。
从音标教起,每天让他们默写单词,一遍又一遍记忆。课上,有的孩子们呆呆地望着他,“像听天书一样”,有的学生极少翻开课本,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
李书豪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纸,让他们分析英语差的原因。有人写自己懒,有人写没有学英语的环境,还有的干脆告诉他“我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
他尝试了“自然拼读法”,这是国际主流的英语教学法,他希望让学生了解英语字母组合的奥妙,掌握拼读规律,最终看到单词就会读,听到单词就会拼。学习新课文时,李书豪不再给他们讲单词的意思,而是让他们根据故事情景去猜。逐渐,敢于发声的学生多了,大家一起猜单词的意思,嘻嘻哈哈中,一节课就过去了。
有时,他会把软球带到课堂,提问谁就扔向谁,让对方接住。学生们的弦都紧绷着。课堂沉闷的气氛有了改变。
去年圣诞节,学生们戴着手工制作的圣诞帽,用英文合唱圣诞歌,一个学生在帽子上写上:“We can make this world better(我们能让世界更好)。”看到这,李书豪感觉自己因学生们“成绩上不去”而黯淡下来的世界,又亮了起来。
有时,他也会感到无奈。一次,李书豪讲到《如何向父母表达爱》这篇课文,他发现一些学生默默低下了头,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这个话题或许会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他用最快的速度讲完了这一课。
“李爸爸心灵鸡汤”
在北京,7月6日这天的行程包括参观国家博物馆,学生们很兴奋,拿着小本子不停记录,“因为要写日记”。每晚回到宿舍,即使再疲惫,他们也会趴在床上写上几百字,然后交给老师。“他们很少用语言表达内心,文字才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窗口。”李书豪说,他常常用这招与他们谈心。
支教之初,李书豪常常与学生发生冲突,一些学生故意迟到,作弊,打架,吸烟,调皮捣蛋,肆无忌惮。开学第一天,黑板上写的全是“规矩”,对他们并未起到什么作用。李书豪气得够呛,他想走进学生的内心。
然而,山里的孩子腼腆,不善表达,李书豪找他们聊天,他们几乎只用点头、摇头、“是”或“不是”回应他。李书豪发现,他们更爱用文字表达,于是,他用周记与学生谈心,“不限字数,即使写上‘我不想写’都可以。”
一开始,学生们不太认真,但发现有时老师的回复比自己写的还要多,同学们的积极性都上来了。周记里有各种五花八门的内容,有的学生说周末喜欢洗衣服,干农活,他写了一大串鼓励的话,“你是父母的骄傲”;有的学生说想爸妈了,李书豪不知道怎么回复合适,就去咨询学心理学的朋友;一个男孩把他“雷”到了——在周记上列了十个问题,问老师太阳为什么会发光,为什么会有风的存在。
写生活,写烦恼,问作业,周记变成了他和学生沟通的小世界,他感觉回复学生周记就像开了一个名叫“李爸爸心灵鸡汤”的专栏。还有学生问他:“老师,你为什么平时那么凶,写字却这么温柔?”逐渐,学生在文字中与他越走越近,甚至把家人去世的消息讲给他听。李书豪一字字回复,有时候,一次回复周记的时间要用10个小时。他字斟句酌,写得很慢,用电脑两分钟就能打完的回复,他要写上半个小时。
一个外号叫作“猴子”的学生成绩不好,极少听讲,上课公然挑衅老师,甚至把课本扔到一边,跟老师说:“我要去干农活,否则我的牛就饿死了。”李书豪去家访,在他家门口看到“猴子”努力地耕地、放牛,邻居还比划着他割麦子的样子。另一位考试成绩只能得二三十分的学生,在雨天会给女生打伞,帮忙驱逐野狗,还会提醒老师“路面滑,小心点走”。他知道,喜欢调皮捣蛋惹他生气的学生,也有那么可爱的一面。
今年7月,李书豪的两年支教期已满,他舍不得自己的学生。“一些孩子改了很多恶习,我挺怕他们到了新环境就变回去了,想再盯一下他们。”他申请了“美丽中国”在巍山县的教师教育培训类职位。
7月7日晚,15名学生亲身体验了大都市的晚高峰,并因为堵车差点错过了北京王府井附近的一场话剧演出。这一天,李书豪心情不错。他收到了通知,通过考核,可以继续留在巍山县服务,这意味着,他能常常去看看这些孩子。
他还记得,一位女生上初三前从他的班上分了出去,没过多久,他就收到了女孩的信,上面写着:“李老师,我想你了。”简单的几个字,给了他最暖心的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