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所指 星辰大“海”

摘要 探寻三十而立的“人立”故事征文之二十九



《沚园秋望图》

2008年,嘉德国际拍卖行以80万人民币拍出一幅《沚园秋望图》,画面是孙廷铨的私家园林。孙廷铨,博山人称孙阁老,祖上从事琉璃行业,摆脱匠籍身份之后,孙廷铨成为博山孙氏一族最亮眼的政治明星。自明崇祯十三年(1639年)中进士,到清康熙三年(1664年)病归,他两朝为官,位极人臣。然而他并不贪恋爵位,先后三次辞官,最后一次1664年冬,他终于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闭门谢客,焚香著书,仅用四个月便写成《颜山杂记》。在书中,孙廷铨把博山称作“颜山”,该书虽不是地方志,却有地方志之实,是了解博山历史的重要史料。

尤其可贵的是《颜山杂记》中的“琉璃”一篇,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述琉璃工艺技术的文献,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在朝为官的孙廷铨请画家陆薪仿宋人笔法绘制了他的私家园林,即“沚园”,孙廷铨题跋:

“予有蔬园在孝水之涘,虽广不逾三亩,而面山背郭,梧柳深茂,清流贯乎其中,行者顾而乐之。其临水处可因高为台,俯仰瞻眺。若盛夏之日,解带婆娑,濯缨其侧……”

“桃花源”一直是陶渊明笔下有其名而无其实的存在,但位于家乡颜神镇的“沚园”,却是孙廷铨心中实实在在的“桃花源”。在《颜山杂记》中,他用脉脉温情书写着那被煤炭之火淬炼的琉璃,书写着一个顶级文人对家乡深沉的爱。

(一)三十年人立


(焦新 淄博人立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根据对孙廷铨《沚园秋望图》题跋的研究,宋玉谋先生推断“沚园定在博山无疑,应在其家宅附近或峨嵋山近邻”。文化学者清之君据《沚园秋望图》考证,该图所绘桥梁即永济桥,顺孝妇河而下,从峨嵋山远眺凤凰山(即原山),孝妇河之西,凤凰山之东,即为“沚园”之所在,现为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附近(此说为一家之言,有待考证)。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内有人立琉璃艺术博物馆、博山陶瓷博物馆、博山艺术展览馆、中心一楼销售厅、人立陶瓷琉璃体验馆;其东北侧有人立大厦,内部设置琉璃主题艺术酒店、琉璃宫、城市候机楼,并设置多个大师工作室;其东为博山陶瓷园,院内园林小品、雕塑、景墙、景灯、座凳的材质都以陶瓷为主,更有享有盛誉的陶艺大师的雕塑作品。人立大厦、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人立陶瓷琉璃体验馆“三足鼎立”,汇集淄博最具活力的文化娱乐元素,形成集文化创意、陶琉体验、旅游购物、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一体化、一站式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

  这就是焦新历经千辛万苦,集三十年之力打造的“淄博人立实业有限公司”(简称人立),这里既是陶瓷、琉璃等高端艺术品的集散地,更是四方游客尤其是孩童体验琉璃技艺的“百草园”,这里是矗立在孝妇河畔白鹭于飞的新“沚园”,更是无数陶瓷琉璃艺术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

  迄今为止,人立已经成立三十年整。人立的三十年,是焦新披肝沥胆的三十年,了解了焦新,也就了解了人立,而想要了解焦新和人立,恐怕我们要从《论语》里寻找答案: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

 自孔圣人之后,“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成为历代中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理想和信念。“三十而立”——三十年前,二十四岁的焦新何尝不是这样想的。

1994年,二十四岁的焦新正式拿到“人立”公司营业执照。他的第一桶金来自煤炭,对毕业于山东科技大学矿山机械专业的他来说,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孙廷铨的《颜山杂记•物产》中有过记载:“炭,山灰也。义从土,然土得水而泥,此不泥;宜从石……宜从薪木……”博山,古称颜神镇,因山多田少,孙廷铨称之为“颜山”。正是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博山的经济快速发展,对焦新来说,又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煤炭、陶瓷、琉璃”是博山的三大支柱产业。博山又称孝乡,因孝妇颜文姜的故事,成为中国孝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博山还是“鲁菜发源地”“鲁菜烹饪之乡”。就是这样一个人口不足50万的小城,让孙廷铨心心念念,让焦新不离不弃。

焦新最初做煤炭生意,给博山美术琉璃厂、博山陶瓷厂等大型企业送燃煤。由于多方企业形成的三角债,欠款变成了陶瓷和琉璃。于是他放下煤炭,拿着陶琉参加广交会,寻找订单,这是人立,也是焦新第一次困境。后来他有了自己的琉璃工厂,却因“非典”来临,订单落空,这是人立和焦新的第二次困境。2020年之后的3年疫情,人立和焦新面临第三次困境。但从来没有放弃,一直在寻求改变和出路的焦新,借用“精美”“爱美”出口权,赚了一大笔。后来在博山区委支持下,成立人立琉璃博物馆,再后来做人立琉璃文化主题酒店,着手打造琉璃小镇。

  半是无奈,半是自救,焦新的命运彻底和博山陶琉绑定在一起,期间三落三起,和孙廷铨三次归隐何其相似,不同的是,五十一岁的孙廷铨可以急流勇退,辞官归乡,如今已五十四岁的焦新还得与时俱进,继续打拼——为了那些当年、现在和未来一直与他荣辱与共、不离不弃的合伙人、员工,也为了他心中永远不灭的琉璃之心和陶瓷之火。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不忘初心,始终如一,找到了自己的焦新,开始去寻找别人,成就了自我的焦新,开始去成就别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立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三立文化”:一、“立人”,爱己,爱人,以人而立,成人达己;二“、立信”,即讲诚信,守信誉。立信是人立事业的立业之根、交友之基、立人之本;三、“立业”,人立有一种使命和责任,要成就一番大事业,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青春,无愧于中华民族崛起的战略机遇期。

在焦新的脸上,你完全看不出挫折、磨难留下的沧桑,只有一脸返璞归真的松弛,那是只有得到过、失去过、再得到过的人,才会有的自信和从容。他的身材并不伟岸,他的脸庞一直很清瘦,但他就是有一种不凡之力,人们乐于靠近他,他也乐于成就人。

“外儒内庄”的焦新,也并非一直用力,五十知天命的他,开始学会放下,去西藏,去新疆,去看山川湖泊,去看星辰大海,去追寻诗和远方,去吹自由的风,去找灵魂里的另一个自己。

子曰:“温故而知,可以为师矣”,隐藏在《论语》里的焦新,有着“三十而立”的青春志向,有着“五十而知天命”的通达乐观,有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坚强信念。

归来仍是少年,上马继续奔腾。在政府的全力支持之下,焦新担起复兴博山陶琉的大任,未来的焦新,将不忘初心,满怀信心,继续创新……

(二)三十年邦海


(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大厅)

走进博山区陶瓷琉璃艺术中心,大厅的正上方悬挂着书法家方斌的“琉璃之魂”,正下方是一件屏风——大型刻瓷板作品《淄博千年古窑村》。这件作品深深地吸引了到人立参观的国内外游客,他们驻足观看,赞不绝口。创作者丁邦海这样介绍作品的创作初衷和体会:    

“博山,是我出生的地方。我是喝着博山的水、吃着博山的饭长大的。我的出生地,是在博山城以东五六华里不远处的山脚下。小时候,往城里走不多远,就有一个烧制陶瓷厂房的村子……博山,是个陶瓷生产历史悠久的地方,可以追溯到上千年以前。我们的先人,也就像他们一样,世世代代辛勤劳作,用汗水浇灌着家乡的土地。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是我创作《淄博千年古窑村》这幅作品的灵感和力量!”

(丁邦海和他的刻瓷板作品《淄博千年古窑村》 2023年12月2日)

(丁邦海瓷板刻瓷作品《淄博千年古窑村》 180cmx90cm)

吕子义先生称赞其为淄博陶瓷版的《清明上河图》。刘金果先生进一步说,《清明上河图》是百业百态,丁邦海大师的《淄博千年古窑村》则是一业百态。

丁邦海的刻瓷作品创作题材广泛,工艺掌握全面,被誉为创新型的实力派刻瓷艺术家。想要了解他和他的刻瓷艺术,恐怕我们要从《诗经》里寻找答案: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诗经·淇奥》

切、磋、琢、磨,治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均指文采好,有修养。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既是对工匠精神最细致入微的描写,也是对人高尚品德的赞美。在古人眼里,做人就像做器皿,器皿要耐得住打磨,做人也要经得起考验。

陶人董全斌说:“一个美的器物,在认知还未达到之前,你是感受不到它的美的”。同样,一个普通的盘子要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也需要艺术家不断的“切、磋、琢、磨”,而这正是丁邦海为之奋斗的事业。

如果说焦新当年选择做陶琉行业有点逼上梁山的意思,那么丁邦海走上刻瓷之路,则是他主动选择的结果。无论是“3+n个”梦想,还是“3+n个”决定,丁邦海的命运始终控制在自己的手中。

五十多年前,在博山一个矿区宿舍,女孩子跳皮筋,男孩子追逐打闹,只有一个四岁的叫丁邦海的男孩爱看大人办黑板报,懵懵懂懂之中,在别的孩子还不知道“梦想”为何物的时候,对绘画的爱已经在他心中悄然萌芽。“我要当画家”,这既是他人生中的第一个梦想,也是第一个决定。十岁拜陈雨茂为师打下绘画基础,高中阶段参加了博山区文化馆第一期美术培训班,在刘胜安老师指导下学习创作,直至成为博山一中的美术教师

三十年前,焦新创业上遇到困难后选择去北京发展,彼时从教多年的丁邦海也正处于“三十而立”的人生关键时期,是满足现状安安稳稳的做个教师,还是遵从内心,谋求艺术的更大发展。那一年,他做了改变自己命运的第二个重大决定,放弃稳定的工作,停薪留职到北京学习油画,作为一名“京漂”,他立志成为一名自由美术工作者。事情的发展出乎丁邦海的预料,原本打算以绘画为生,一位画商却被他从博山带到北京的毛泽东肖像刻瓷盘吸引,当即购买并鼓励他在刻瓷这条路子上好好发展。为了生存,丁邦海由绘画转入刻瓷,看似理所应当,因为画家转入刻瓷,有先天优势,但又的确是无心插柳。为此他便经常往返于博山和北京,一为刻瓷的创作,二为刻瓷的销售。1994年,妻子黄玉双在博山陶琉大观园租了门头房协助他做经营,丁邦海正式走上了刻瓷之路,一个心愿也在他俩心头慢慢产生:在一件直径1米的瓷盘上雕刻毛泽东肖像,并捐赠给北京毛主席纪念堂,以此缅怀毛主席的丰功伟绩。功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12月26日,在毛主席诞辰103周年之际,淄博市委市政府领导与他们一同赴京,在毛主席纪念堂参加了毛泽东刻瓷肖像作品收藏仪式。后来,纪念堂在其几千件藏品中挑选出30多件,在二楼精品室常年陈列展出,丁邦海夫妇这件作品被摆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1997年6月,为庆祝香港回归,中国文联组联部和淄博市委市政府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主办了“丁邦海、黄玉双夫妇刻瓷艺术展”。原中国文联党组书记高占祥参观后,欣然题写了“华夏一绝”四个大字。参展作品《江泽民肖像》(直径1米)被中共中央办公厅收藏。中央电视台以《盘中圆梦》为题拍摄专题片,报道了他的刻瓷艺术成就。时年三十六岁的丁邦海终于在北京圆了自己的第二个梦!

2003年,为了在刻瓷艺术上有更好的发展,丁邦海又做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第三个重大决定,正式辞掉了中学美术教师的工作。从1994年算起,他在刻瓷的艺术之路上,一干就是三十年,尽管有得有失,然而无怨无悔!

丁邦海一直长于绘画,短于写作。随着他在刻瓷界的名气越来越大,来自全国各地的刻瓷爱好者登门求教,于是出一本刻瓷专著,填补行业空白,成为丁邦海的第三个梦想。视写作为畏途的他迎难而上,先后编著出版了《中国刻瓷艺术》和《刻瓷艺术创作与技法研究》两部专著,对中国刻瓷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并被淄博职业学院等多所院校和非遗培训机构作为刻瓷专业教材。创立了完整的刻瓷艺术理论体系,并建立了刻瓷艺术培训系统,成为刻瓷行业的学术带头人。

丁邦海从来不是一个闲得住的人,即便退休,也一刻不停地忙碌,继续他的第n个决定,实现他的第n个梦……

丁邦海釉上彩绘作品:从左到右,从上到下,依次是:《鲁山观云峰》《醉美红叶柿岩》《巍巍马鞍山浩气传千古》《春在潭溪》。

这是为淄博市政府新建的会议接待室制作的四件釉上瓷板画作品。

2019年,在焦新和人立的运作之下,丁邦海做出了第“3+n”个决定——回归博山,入驻人立为他设立的大师工作室。他有了更多“借口”和机会回到家乡,他出生在博山,学画在博山,工作在博山,刻瓷在博山,尽管之后长期在外地学习、创作和居住,但来自家乡博山的文化传承和艺术滋养,依旧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家乡有古老的齐长城,有火爆的陶琉古镇,既是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故乡,又有新时代的文化旅游景区……空气中弥漫着家乡的味道,眼前丰富的创作资源,丁邦海的创作激情一次次被点燃。他曾在人立酒店住了一个月,每天天不亮就赶往景区写生,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

丁邦海刻瓷板作品:《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2019年,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指定创作作品,10月参加了全国巡展,先后在武汉、杭州、三亚等地展出。

丁邦海刻瓷瓶作品:《齐长城脚下的美丽乡村》。

2022年10月,人立为他策划和举办了“喜迎二十大,大师回博山——丁邦海刻瓷绘画主题文化创作个人展”,题材包括红色文化、齐长城文化和黄河文化系列等方面,展示了他在刻瓷、釉上彩绘作品以及国画山水和人物等主题性创作的探索和取得的成就,他的艺术创作愈加成熟。

丁邦海釉上彩绘作品:《黄河系列》釉上瓷板彩绘。

这些年,丁邦海成绩斐然,背后离不开焦新和人立的支持。

丁邦海说:“人立这个平台,是建立在家乡博山,最适合于我。我会珍惜这一难得的机会,创作出更多、更新、流传于世的作品,为社会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无愧于家乡,无愧于老师,无愧于地方领导和同仁朋友。这也是我多年的梦想。”

梦想在博山启程,也在博山返航,决定在博山开启,也在博山回归。丁邦海遇到了人立和焦新,人立为丁邦海设立大师工作室,强强联手,完美的诠释了“1+1>2”。

入驻人立,让丁邦海在不经意间完成了他的第“3+n”个梦想——回归家乡,回报家乡。

“周虽旧,其命维新。(《诗经·打雅· 文王》

“沔彼流水,朝宗于。”(《诗经·小雅· 沔水》

隐藏在《诗经》里的丁邦海,有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高超技艺和高尚品格,有着“其命维新”的创新精神,有着“朝宗于海”的恢宏气魄……

结语:琉璃小镇《人立秋望图》

(焦新在人立丁邦海大师工作室,刻盘原为丁邦海的刻瓷肖像作品《爱因斯坦》,

我用借助软件将之替换为丁邦海为自己所做的刻瓷肖像作品《丁邦海》,2024年10月7日)


横屏效果更好

照片说明:左侧画面是绵延整个博山城中心的孝妇河,画面正中是人立大厦,右侧是博山陶瓷园和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人立往西是凤凰山(原山)。照片中“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这就是令人心醉的琉璃小镇,也是令人欢喜的《人立秋望图》。摄影:张家利,题款:王子刚,2024年11月7日。

对于出门在外的游子,秋天是个让人想家的季节。改朝换代,宦海沉浮,早已经让孙廷铨身心俱疲,陆薪绘制《沚园秋望图》后,他时时驻足观看,以慰藉他心头无处不在的乡愁。

1664年的冬天,孙廷铨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颜神石城,回到他朝思暮想的沚园。位极人臣,“为帝者师”(康熙皇帝为孙廷铨御笔亲书),这是多少读书人的终极梦想。放下吧,彼时的孙廷铨此生已无他求,只求“结庐在人境”,只求“守拙归园田”。孙廷铨的归去来兮,于他而言,既完成了“兼齐天下”的政治理想,又做到了完美的“急流勇退”。但对于他的家乡博山而言,却仅仅是个开始,博山乡贤张茂荣先生在他的《博山的胡同与北京》一文中写到:“像曾任清廷兵部、户部、吏部尚书的内阁大学士孙廷铨,归里后即写了记述博山历史风物的《颜山杂记》,其子孙宝仍也在京师为官多年,他们带来的京师文化意识,影响了几代人”。博山的胡同命名就是从北京移植过来的,这和孙廷铨不无关系。

1998年,也是一个冬天,焦波带着博山的“俺爹俺娘”踏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车,那里有一场即将轰动全国的摄影大展正拉开帷幕。

2024年,依旧是冬天,徐德宽从北京赶回博山,参加第二届人立陶瓷琉璃艺术节艺术主题日活动。

焦波、徐德宽、从博山来,往北京去,又从北京来,回博山去,他们和焦新都是同一个故乡——博山,甚至同生于一个村庄——天津湾西村。

1994年,丁邦海离开博山去往北京,2019年,他回到博山,入驻人立。

博山的确很小,世界实在很大,就像舞台可以很小,但梦想可以很大那样——2014年,人立提出“琉璃小镇”的规划,要把人立、红门、玉皇宫、原轻工业美校、陶瓷博物馆、琉璃博物馆、原陶瓷公园,连同孝妇河对面大街,形成博山琉璃小镇,成为陶瓷琉璃、地方民俗文化的聚集地……

在焦新那里,作为“琉璃小镇”的博山,应该是一个更大一点的“沚园”,一个更加真实一点的“桃花源”。

在丁邦海那里,北京城再大,世界再大,也抵不过他的家乡,抵不过人立文创,那里是孙廷铨的故乡,也是他的根,她就是博山。

谈到丁邦海,焦新说:“他异常勤奋,性格非常倔强,对艺术追求一根筋,容不得沙子。有‘不撞南墙不回头’的那个劲。丁老师是个有故事的人,他撞过很多次南墙。”

谈到焦新,丁邦海说:“焦总很敬业,真能折腾,有时候我和他开玩笑,‘你可真能经得起折腾啊!’其实我从心底里暗暗地佩服他这种折腾劲,遇事不急不躁,蛮有一股韧劲!”

一个说对方很倔强,一个说对方能折腾,这些话,又何尝不是说他们自己。一个运筹帷幄,聚集八方力量,一个励精图治,不断突破自我。唯英雄能识英雄,这是两个男人的惺惺相惜,更是两种价值观、人生观的高度契合。

一个“卖煤”的,一个“画画”的,两人原本是分处平行世界的人。直到卖煤的玩起了陶琉,画画的做起了刻瓷,两个在博山长大的七零后和六零后,注定要走到一起,一起开创宏图伟业,一起喝茶品味人生……

焦新之“心”有所指,星辰大海是(丁)邦海。

丁邦海是人立入住的第十六位工艺大师,焦新为他们撑起一片共同的天,既是人立,更是立人的一片天。

是为记。

2024年11月11日于博山半农村舍

参考资料:

1.《颜山杂记校注》,作者:孙廷铨 ,校注:李新庆;

2.《〈颜山杂记〉:清代博山科技发展的见证者》,作者:李军勇;

3.《孙廷铨故居》,作者:宋玉谋;

4.《浅论孙廷铨沚园与“山雨楼”》 作者:宋玉谋;

5.《焦新:琉璃文化复兴的探路者》,作者:李侠;

6.《“人立”的悲壮与精彩》,作者:刘培国;

7.《刻瓷艺海 追求卓越——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丁邦海》,作者:丁邦连;

8.《扎根家乡沃土 创作时代作品——记中国陶瓷艺术大师丁邦海》,作者:丁邦连;

9.《博山散记》,作者:张茂荣:

10.《回归本心:丁邦海》,作者:刘大鹏;

11.丁邦海先生提供自己在人立展览时的发言稿;

13《人立实业“三立”文化手册》;

14.《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宣传材料。



作者介绍:刘大鹏,字宜朋,网名晚学不晚。博山区安上村人。性嗜书,好摄影,尤爱文字,喜与性情中人结交。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