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聆听者开一扇“有声之窗”

摘要 自2017年年底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公益项目创立以来,已制作完成超过五百部无障碍电影,两部无障碍电视剧,通过“中国广电‘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覆盖全国超2亿户家庭,着力推动我国无障碍信息传播事业发展。

不久前,由中国传媒大学、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广电集团共同主办的“光明影院”助残五周年礼赞暨报告文学《光明影院的故事》新书发布会在中国传媒大学举办。报告文学《光明影院的故事》记录了中国传媒大学“光明影院”公益项目五年来的发展历程。自2017年年底项目创立以来,制作完成超过五百部无障碍电影,两部无障碍电视剧,通过“中国广电‘光明影院’公益点播专区”覆盖全国超2亿户家庭,着力推动我国无障碍信息传播事业发展。

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1700多万视障人士。数十年来的盲道建设与盲文推广为他们的生活打开了通往外界的窗,而“光明影院”的建设用声音传递画面色彩,以聆听感知文学艺术,无异于再为视障人士凿通一条直抵心灵的文化盲道。

声光电的艺术在这里被不断解构重组。从灯光氛围的解读,到剪辑思路的拆解,从视觉到听觉的转换,再到画面与语言的改编,这条文化盲道不仅为视觉障碍人群提供了“听到”电影的机会,更帮助他们透过语言“看到”影片氛围。曾经如隔天堑的电影艺术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那些形形色色、或喜或悲的故事也将逐渐在他们心中铺陈开来。

“看到”电影真的那么重要吗?答案也许要从人类基本需求谈起,马斯洛曾在其需求层次结构中提出人类需求的五级模型。从层次结构的底部向上,需求分别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不难看出,提倡普及盲文、盲道也许只是将他们纳入社会的第一步。归根到底,对于视障人士来说,相隔的不仅仅是视线,更是视界与世界的区隔。无法快速理解社会热点、获取谈资的他们往往困囿于身边亲朋或病友的狭小圈群,难以走出房门、走向人群。如何将视障人群的生活基准线提高到生存之上,如何让他们拥有更多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可能,常被公众忽略。而这1700万人的声音,似乎也在大众文化中被忽略。

“光明影院”的建立迈出了文化友好的第一步,也是一大步。首先,这意味着视障群体不再是被市场抛弃的群体。其次,当大众认可的优秀电影被解读为视障人士们可理解的有声语言,也意味着他们成了电影受众的一分子,拥有了一个与他人交谈的切口,一个得以实现社交需求的契机。对视障人士而言,他们听到的不仅是电影里的故事,也是故事背后折射出的文化内涵与情感关怀,更是亲身参与社会实践的自我实现。

因此,“光明影院”既是文化盲道更是加速落实文化友好的快车道。期待更多人能够搭上这趟快车,聆听优秀故事,感悟优秀文化。

抛却斑驳的光影遮掩,在文化世界里视障人群理应拥有相同的欣赏美、表达美的权利,尊重和保障残障群体以平等的地位和均等的机会充分参与文化生活,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精细化治理的重要表征。让视障人士成为聆听者也许只是文化友好的第一步,如何让他们成为倾诉者并走进舞台中心、逐步放大声音将成为下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期待这紧接的第二步、第三步能早日到来。(马旻琪 田可新)

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周天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