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淄博市地名文化建设工作呈现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

摘要 2月7日,淄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建设高品质民生”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淄博市民政局三级调研员孙树光介绍淄博市地名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2月7日,淄博市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建设高品质民生”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二场,淄博市民政局三级调研员孙树光介绍淄博市地名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

地名文化建设.jpg

《地名管理条例》宣贯方面

强化学习理解。《条例》颁布后,市民政局第一时间召开党组理论中心组扩大会议,原原本本、逐章逐条、逐字逐句学习,深刻把握《条例》的重大意义、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分管领导对《条例》内容逐条解读,不断加深对《条例》精神实质和主要内容的认识与理解。在抓好党组专题学习和各级各类人员集中学习的同时,深入开展“干部学条例,全员讲地名”和《地名管理条例》进机关、进基层、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系列活动,指导各区县紧贴市委市政府“深化文化赋能”部署要求,普遍开展一次专题学习、一次集中宣传、一次基层宣讲、一次工作协调,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条例》热潮。各区县民政局领导带头宣讲,每周推出1-2个地名故事,引导社会公众不断深化认识、加强地名保护、营造宣传氛围,推动《条例》学习宣传常态化制度化,以宣传贯彻《条例》的实际成效,打造形成淄博地名文化宣传品牌。

强化入心入脑。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组织各级民政部门、相关职能部门和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地名管理条例》知识答题活动。指导各县区民政局在各镇(街道)、村(社区)利用电子显示屏、村村通广播、公示栏等广泛宣传《地名管理条例》,印制发放宣传折页、宣传海报、宣传横幅等18000余份。临淄区民政局积极引导各镇(街道)、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人员参与,集中发放宣传折页1500余份,悬挂横幅200余条,通过集中建设地名文化公园、地名文化长廊、美丽乡村记忆馆等方式,打造地名文化宣传阵地。春节期间,市民政局组织各区县民政局开展“爱家乡·庆新春”地名文化志愿服务活动30余场次,促使大家进一步深化对《地名管理条例》新修订内容的认识与理解,激发高标准做好新时代地名管理服务工作的热情。

强化协调联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区划地名工作,主要领导视察边界地区,进一步彰显区划地名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建立健全党领导区划地名工作体制机制,市及五区三县均成立了地名工作领导小组,党对区划地名工作的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大力加强地名工作队伍建设,全市区划地名领域工作满三年以上或参与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人员占90%以上。按照《条例》明确的统一监督管理、按职责分工负责的原则,与住建部门密切协作,稳妥做好住宅区楼宇名称命名和相关职能划转;与城市管理、公安等部门加强沟通,进一步做好道路指示牌、交通指示牌管护等工作,推动《条例》宣传贯彻持续走深走实。

乡村地名管理方面

紧紧抓住博山区、临淄区承担“全省加强乡村地名管理”试点的有利契机,组织实施“六个一”工程,明确提出“挖掘一批乡村地名文化元素、储备一批优秀新生乡村地名、收集一批高清地名文化图片、建立一个乡村地名标识系统、构建一个完善管理服务体系、打造一支通专结合人才队伍”的目标要求,以点带面推动乡村地名管理工作深入开展,围绕加强乡村地名管理、规范乡村地名标志设置、提升地名信息服务水平等,培育工作亮点和地名文化品质生长点,充分发挥地名管理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推广使用标准地名。指导淄川区民政局以实施《标准地名数字化管理应用工程》为抓手,建立淄川区地名储备库,对行政区域内3000余条乡村道路、街巷进行统一命名,让更多市民深入了解淄川地名和历史文化,营造全社会关注地名管理、促进地名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浓厚氛围。着眼打造“淄博市标准地名使用管理先行示范区”,自我加压,主动作为,集中对区域内830多个常用标准地名重新进行公示,引导各级各部门各单位严格按照《条例》要求,正确使用标准地名。周村区出台《道路小区命名导则》,南北走向道路,以“明德正和”“崇义诚信”等文化特征用字加“阳”字命名道路名称;东西走向道路,主要以周村区历史、文化、风景及山川名称命名;同时,对部分历史地名进行重点保护,进一步丰富街巷文化,体现厚重历史文化渊源。

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指导临淄区民政局立足齐文化发祥地的独特优势,加强与区政法、综治等部门联合,规划建设美丽乡村记忆馆10处;依托太公湖湿地公园、晏婴公园、康浪河湿地公园,打造地名文化公园3处;选取5个历史底蕴深厚、地名文化丰富的村建设地名文化长廊,不断提升地名文化的亲和力凝聚力。进一步整合乡村地名文化资源,理顺地名命名更名与管理服务之间的关系,推动形成具有齐文化特色的精品力作,使地名文化深入每一位居民心中,像爱惜生命一样传承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以实际行动和成效助力乡村振兴,共建美好家园。

推动地名文化迭代升级。在文化创意方面,博山区充分发挥陶瓷传统产业优势,选取100多个优秀自然和人文地理实体地名,融入陶琉文化元素,以“图片+文字+烤制”的方式,向人民群众展示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丰富内涵,实现了陶瓷文化传承与地名文化保护的深度融合,成为群众身边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着眼不断提升乡村地名文化品质,增强群众文化自信,集中设置路街巷地名标志、农村居民点地名标志600多个,不断拓展地名文化传播领域,推动乡村地名文化保护和地名文化产品向基层延伸。积极顺应人民群众对地名文化建设的期盼和要求,建成全市首家区级地名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并将二维码逐一镶嵌到每个地名标志上,群众只需拿手机扫一扫,即可了解此条地名的来历、沿革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实现了传统地名向数字地名转变。周村区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动地名文化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对40多个老地名进行包装、赋码,群众扫码即可听取每个地名的智慧讲解,打造形成了“鲁商故里·丝绸之乡”地名文化品牌。

特色品牌打造方面

地名信息库数据投入使用。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历时4年时间,280多个县直以上部门88个镇办1100多名同志全程参与,共普查地名33132条,拍摄多媒体照片50272张,电子地图标注32563条,并全部进行了图库连接,建成了覆盖全市、要素齐全、动态运行的标准地名数据库,市及4个区县6名同志被表彰为山东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组织各区县民政局对2.8万余条地名信息重新进行审核,重点解决罗马字母拼写不准确、来历含义表述不规范、行政区划变更信息更新不及时等问题,地名信息数据质量显著提升。

地名文化丛书编纂取得进展。组织各区县集中编纂《张店地名文化》《淄川地名故事》《博山地名故事》《周村地名故事》《临淄地名史话》《桓台地名故事》《高青地名研究》《般阳古寨》以及《乡愁记忆》《齐地溯源》《桓台史话》《千乘之光》等20多部地名文化丛书,形成系列化地名文化产品,在一定意义上拓展了我市地名文化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仅为广大读者奉献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也为全市广大地名工作者和地名爱好者开展地名文化研究提供了依据和遵循。为认真总结我市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经验做法,为以后加强地名管理和地名文化建设提供拿来就能用、照着就能做的资料支撑,我们组织编纂了《淄博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影像纪实》一书。该书采取平铺直叙方式,以“淄博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大事记”开篇,通过机构篇、部署篇、推进篇、成果篇、他山篇、综述篇、塑魂篇、拓展篇等8个篇章,集中展示我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的推进路径和地名文化的发展脉络。该书涉及的内容,既有上级领导机关的部署要求,也有其他省市试点单位的经验借鉴;既有专家学者的观点陈述,也有民政部门自身的经验积累;既有地名命名管理方面的理性思考,也有地名文化建设方面的实践创新,既是对《山东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规划(2015-2020)》规定动作的积极拓展,也是对我市地名普查系列丛书相关内容的补充完善,将大大提升我市地名工作知名度影响力,推动地名学术研讨与地名文化创新发展。

地名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成效明显。在深入调研、沟通协商的基础上,会同潍坊市民政局在淄川区召开“淄博·潍坊平安边界创建暨地名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推进会”,以三县顶现有场地设施为依托,重点做好边界走向示意图、界线地理模型制作,界管宣传视频、平安边界彩绘编创,平安边界示范碑、平安边界宣传牌、界桩保护警示牌设立,以及地名文化长廊建设,护碑亭功能完善、和谐林区命名等工作,联袂打造全省首家公园版地名志书和绿色和谐走廊,推动两市区划地名工作高质量发展。

黄河地名文化挖掘保护有序进。对高青县黄河地名文化建设情况进行现场实地调研和地名文化元素挖掘。指导高青县民政局立足沿黄地域优势,实施黄河地名文化“记忆工程”,加强黄河地名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黄河滩区迁建、黄河旅游资源开发深度融合,积极打造既彰显黄河文化,又体现时代特色的地标性建筑、黄河地名文化长廊、黄河地名文化乡村记忆馆;整合漫修堂、述青藏古馆、镕古拓片等文化资源,深入挖掘黄河地名文化元素,彰显黄河地名文化的时代价值,为文化旅游、生态产业、乡村振兴等各项事业发展加油助力。 

来源:淄博市政府新闻办

编辑:刘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