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黄河滩区农民花式“忙冬”

摘要 以牛为中心,多条产业链,正在黑里寨镇不断延伸,一头是大市场,一头是村民、企业和政府。

有喜事!这几天,好消息不断,高青县黑里寨镇党委书记周萌走路都带着干劲。

“运作大半年了,粤港澳大湾区生鲜直供牌照正式落了地。今年有了这个开门红,我们黑里寨镇的产业规划就会按原来的计划,一步步实现。”1月9日上午,按照原来的设想,周萌打算与镇里几家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见见面,征求一下大家对镇域内设置农产品物流大市场的建设意见。说话都带着笑意的周萌,对黑里寨的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有着十分明确的规划和设想,年年拼命干,年年考核全县倒数第一的日子,眼看着就将成为历史。

在周萌的设想中,黄河滩区的产业规划,让百姓有了更多挣钱的渠道,冬闲时忙起来的村民越来越多。

小菠菜一年7亿元产值

“今天得快着点干。年前,销路好,来运菜的车辆多,趁这功夫钱好挣,咱得再加把劲。”1月9日,“三九”第一天,黑里寨镇小焦村的菠菜大棚里早早地就热闹起来,十几名女工手持镰刀比着赛在割菠菜。

“唉呀,我太忙了。”58岁的杨家村村民李俊岭一边割菜一边偷瞄前面不远处正在工作的邻居,邻居年轻,手脚麻利,一天能割十箱菠菜。自己不如对方熟练,一天能割八九箱,还得再努力一把。

“这两天菠菜价格低了点,1元一斤,一天能有二三百元的收入。”她说着话的功夫,一把嫩叶小菠菜被清理干净,整整齐齐放入了收纳箱。

微信截图_20230111092720.png

菜棚里,一字儿排着七八个老太太,农闲割菠菜是黑里寨镇十里八村农户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老太太们是颇受欢迎的技术工人。技术好的常年跟合作社签合同,跟着“南征北战”做“菠客”,多的时候一个月收入一万多元。

“我干割菠菜这活有十来年了。行情好的时候,割一斤有1.5元的收入,一个月能有三四千元收入。”65岁的张芳是小集村人,秋后麦子播种后,她就到合作社报到割菠菜。

位于杨家村的昊锟蔬菜合作社,目前有签约“菠客”3000多名。“现在正是大棚菠菜收割的旺季,合作社的菠菜种植基地有3万多亩,8500个大棚,一天能走量20多万斤,年产值7个亿。”一批装箱的菠菜准备发货,合作社社长伊善岭也撸起袖子和农户们一起劳作起来。

“菠菜割得要不深不浅,割出的根多不好吃,割得浅了菜就容易散不好看。割得时候,还得随时捡去菠菜上的烂叶,装箱的菠菜还要放上保鲜冰瓶,要保证新鲜。”伊善岭说,割菠菜是个技术活,黑里寨镇因为发展菠菜种植产业,这些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更是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工人,所以很多农户都练出了一手割菠菜的好本领。

随着春节临近,菠菜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这段时间,菠菜供不应求,昊琨合作社每天割菠菜的有1200人左右,还有一批村民帮着装箱和搬运,采摘、分拣、装箱、发车,大家都忙得脚不沾地,伊善岭准备今年合作社推迟几天放假。“年二十八放假,大年初二就开工。”他说,趁着年节,让村民们收入再翻一番。

说起菠菜产业,伊善岭话就多起来。“前些年,我们村一亩地收入不多,村民们很难从土地里创造效益,发家致富更是不敢想。”他说,因为品种不好,市场小,农户单打独斗,在价格上没有话语权,黑里寨镇菠菜销量一般。

“最不好的时候,一斤菠菜几毛钱。”作为当地的蔬菜种植大户,伊善岭对这种情况一直心有不甘。他认真分析后,觉得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一次偶然机会,伊善岭在济南市的蔬菜批发市场了解到,每逢菠菜收获季,东北十几个城市每天能从批发市场拉走50多车菠菜。伊善岭从中看到了巨大商机。“黑里寨镇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西靠黄河,南临小清河,水资源丰富,且土壤以沙土为主,适合种植菠菜。”

当年,伊善岭试种了6亩菠菜“试水”,收获后在当地市场上很受欢迎。紧接着,伊善岭便扩大了种植规模,他将家里的20多亩地都种上了菠菜。“但种得太多,周边市场又小,最后很多都在地里坏了,没卖出去。”伊善岭心疼地说,“品种、市场、种植规模缺一不可。”

冷静思考后,伊善岭又有了新思路。“小规模种植难以闯入大市场,蔬菜应该‘抱团’种植。”带着这种想法,2009年,伊善岭进行了第二次尝试——成立昊锟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吸纳20余家种植户,当年发展了50亩菠菜。

“当时,因为不了解市场,也赔过钱。”他说,好在经过几年摸索,再加上当地政府帮着找市场、提升菠菜品质,黑里寨镇种植的小叶菠菜在上海找到了市场,价格更是卖到了4.8元/斤,50亩菠菜销售一空,合作社社员收入翻了两倍多。

现在,合作社已带动周边22个村2500多家农户种植。高青县黑里寨的精装菠菜畅销上海、南京等各大城市,并远销俄罗斯,成为当地一大特色产业。

不仅如此,黑里寨镇的菠菜还在内蒙古、山西等地做起了“飞地种植”。“夏天,咱们这里不适合种菠菜,我们就到外地种植,现在我们在内蒙古等地有1万多亩菠菜地。”伊善岭说,每年5月份到9月份,他们还会组织本地的割菠菜“高手”们组成“菠客”团外出淘金,收获也不小。

夏季,不种植菠菜的黑里寨镇也没闲着,依托昊琨合作社,农民们还种植了西瓜、甜瓜等瓜果。目前,在政府的引导和协助下,合作社已实现“公司+合作社+市场”的农业产业联合体经营模式。

“天天忙,我们一年四季都有活干,日子也有奔头。”中午,合作社安排了午饭,李俊岭和割菠菜的女工们收起工具,走出大棚,她们身后,绿油油的菠菜将这个冬天装点的分外有生机。

一头牛链起富民大市场

“今年,我有120头牛出栏,春节能拿到60多万元分红,比去年多了不少。”1月9日上午10点多,山东澳航和牛牧业有限公司黑牛养殖场内,杨家村黑牛养殖户王龙正在牛舍前,看着一头头黝黑健壮的黑牛悠闲地咀嚼着饲草。

微信截图_20230111092739.png

想着马上到手的收益,他脸上挂满了笑容,他一边为黑牛撒料草,一边有点遗憾地说:“最近,打工的厂里有点忙,我有些日子没来看它们了,牛跟我都有点生疏了。”

王龙是杨家村的养牛专业户,养了十来年牛的他颇有经验。在入股澳航和牛园区前,他家里养了30多头牛。“那时候,一年到头都在牛棚里干活,特别是处理牛粪,累人也脏。”王龙说起自己养牛的日子,一副不堪回首的模样,“收益全都要随着市场价格,一年忙到头,一头牛要想顺利出栏,没有天灾的情况下,最多只有2000多元的收入,有时候遇上天灾和意外,还要赔钱。”

“2020年,园区刚建好,我就带着牛进来了。现在操心少了,牛的收益还有保障。”王龙说,第一年入驻园区,他就带着60多头牛进了园,“我当时就看中了澳航和牛的统一管理和保底收益。太省心了,收益还有保障。”

如今的澳航和牛,经过两年建设,已建设有19栋发酵床式养殖棚,采用“公司成立园区+合作社+农户带犊入园+免费技术服务+年化保底收益+肉品计价方式”的创新合作模式,吸引了300余户农民进驻。

“2021年,入驻的农户一头牛保底收益是3000元,现在,已经涨到4000元了。要是黑牛肉品好,我还有额外的分红。”王龙说,高青黑牛良好的品类基因,让一头牛的卖价达到6万元到13万元不等,最贵的部位每公斤2000元。2022年,王龙将园区养殖的牛数量增加到了170头。

带牛入园,养殖统一管理,前期费用公司垫付,后期出栏公司集体收购,还给牛上了保险。一系列公司化运作,既减轻了企业繁育压力,也降低了农户养牛的投资成本和风险,黑牛养殖收益大幅提升。入园养殖,也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王龙说,自己目前就在一家企业打工,养牛和打工两份收入,让他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他计划把牛增加到200头。

“2021年,我带着50头牛进了园区,现在已经有200多头了。年底出栏60头,预计能有30多万元的收益。”1983年出生的贺晨浩大学学的是动物医学专业,他现在既是入驻园区的养牛户,更是园区的职工。“现在有很多养殖户既在园区养牛,又在园区打工,养牛有收入还有工资,收入都不少。”

除了养牛、打工的双收入,过去令人头疼的牛粪如今成了“香饽饽”,不仅实现了农牧互补,也让农户又增加了一份收益。“牛棚里是不是闻不到一点牛粪的味道?这里,只有牧草味,这是因为我们的牛舍采用了干撒式发酵床。”贺晨浩说,发酵床里有特制菌种,可以对牛粪进行初步发酵,几个月清理一次,无异味还有生物肥功能。目前,黑里寨镇已成立专门的企业收购这里的发酵肥。

“今年,我们提出了‘11136’农业深挖计划,农牧产业结合以全面提高镇域内的农业附加值。”周萌说,111是指1万头黑牛、1万头黄牛和1万头奶牛,36则是指黑里寨镇3万亩瓜果蔬菜和6万亩大田作物。3万头牛,粪便有机肥反哺9万亩农田,一条高效循环的互助循环生物互补模式,让黑里寨镇的农牧业快步迈入新赛道。

以牛为中心,多条产业链,正在黑里寨镇不断延伸,一头是大市场,一头是村民、企业和政府。

一头牛,富了村民,壮大了企业,也让镇域经济红红火火前景看好。(董振霞 侯林 杨忠奎 许洋)

来源:淄博日报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