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启动“三变五合”改革,在上千亩改造后的盐碱地里,上种水稻、莲藕,下养虾、蟹,实现了“一地多收”,让每亩收入几百元低产田变成亩产近万元的高产“宝地”;
大力实施生态治理,昔日5000多亩的荒芜之地,嬗变风景迤逦的黄河流域第一个国际慢城,一跃成为全国知名生态湿地景区的龙头;
新农人纷纷返乡创业,用新思路、新视野、新作为振兴乡村,实现家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乡村产业振兴成功对接线上线下“新零售”,“黑牛”产业在新冠疫情背景下逆势上扬,成为全国牛肉产业的风向标……
金秋时节,走进黄河“明珠”高青县,耳闻目睹了一道道乡村振兴的新“丰”景。
盐碱地实现“一地多收”
“大家看!这边的藕池、那边的稻田不仅是一片片优美的风景,还是立体化种植、养殖的‘宝地’。上面种水稻或莲藕,下面养清水小龙虾和螃蟹,实现了稻谷(或莲藕)、小龙虾、螃蟹等‘一地多收’。”在经过改造的千亩盐碱地头上,芦湖街道芦湖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卢南社津津乐道。
据介绍,芦湖村地处黄河岸边,村里的土地几乎都是盐碱地,过去种植传统作物,每年每亩只有五六百元的收入。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该村在高青率先启动了“三变五合”改革。“三变”即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五合”即组建资产股份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务股份合作社、置业股份合作社、旅游股份合作社。让村民吃了“定心丸”,增强了共同富裕的信心、凝聚力和行动力,也让土地实现集约化、智慧化、科学化高效利用。现在,通过藕虾共作的立体种植、养殖,仅小龙虾每年每亩地可盈利5700元左右,每亩地还可收获鲜藕2000斤、产值4250元,统算下来,每年一亩地收入近万元。
沉沙池嬗变“国际慢城”
金秋时节,人们纷纷远离城市的喧嚣,来到常家镇蓑衣樊村附近的“天鹅湖国际慢城”,坐游船、赏美景、品小龙虾,享受悠然祥和的慢生活。
“天鹅湖国际慢城”原是一片黄河沉沙池、荒芜之地。历经4年艰苦卓绝的生态治理,2019年6月,它从国内近百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黄河流域第一个国际慢城;202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前些年,我当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还考上了常家镇政府副镇长,但看到家乡越变越美,2020年,我毅然辞去公职,选择回村种地。目前,村里的土地都流转到我这儿了,大家可以免费种菜,除了自己吃,剩余的菜我按市场价回收。”蓑衣樊村的新农人刘树海说。
据介绍,回村后,刘树海投资创立了“淄博大芦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建起了“大芦湖农庄”,带动村里一批年轻人返乡创业,探索实施稻渔综合种养,将红色文化和乡村元素相融合,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吸引广大游客进村寻找乡忆、乡愁、乡味,为家乡人才振兴、文化振兴、产业振兴注入了强劲活力。
据悉,几年来,高青县依托黄河优质的水利资源、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独特的历史文化,并结合农业多元化种植,开展湿地科普宣教和湿地休闲游憩活动,建设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景观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高标准湿地公园。并进一步打造了“百里黄河风情带”和“特色产业聚集带”,积极引导公司和农户开办农家乐、民宿、会务接待中心、特色小镇等“旅游+”产业实体,培育了以蓑衣樊村为代表的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典型,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了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融合发展的目标,成为高青县深入贯彻落实“两山论”的生动实践。
数字赋能乡村产业振兴
“今日订单盒数110185,今日鲜品库存盒数17……”9月23日上午11点,站在山东纽澜地何牛食品有限公司全链路数字化控制中心的电子大屏前,看着瞬间滚动的一个个令人惊喜的数据,记者感受到数字背后的巨大能量。
纽澜地公司紧紧围绕数字农业3.0建设,建成了集黑牛育种、生态养殖、屠宰分割、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全网营销、文旅融合等为一体的数字黑牛全产业链,实现从牧场到餐桌新鲜直供的全程数字化运作。纽澜地与阿里合作,建成阿里数字农业山东仓,将高青雪花黑牛产品入驻盒马鲜生24个城市、310家门店、年销售额突破6亿元,成为盒马鲜生鲜品肉类国内第一品牌、冻品肉类销售冠军。目前,高青县正以纽澜地为龙头,与沿黄5个区县共同打造百亿级黑牛产业集群,实施总投资20亿元的10万头高青黑牛项目和包括动物蛋白加工园、数字大牧场在内的黑牛小镇项目,力争将黑牛产业打造成为齐鲁样板淄博特色板块。(孙春晓)
来源:淄博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