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似火的六月,淄博再传喜讯。继在山东省各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中位列一等之后,淄博又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成功入围“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力度大,支持传统产业改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获得的督查激励为:2022年优先支持在老工业基地振兴有关重大改革和重大政策方面先行先试,优先支持建设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这已经是淄博第四次获得国务院该项督查激励。能接连获得国家荣誉,这绝非偶然,作为山东省唯一的全国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淄博在“新”与“旧”之下,蹚出了有特色的“转换”之路。
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历史耐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理念,拼质量、拼效益爬坡过坎,调结构、优产能壮士断腕,在“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和“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两篇文章的指引下,以全新姿态强势回归,打开转型升级新通道,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态势加快行进。
今年以来,淄博通过深化产业、科教创新、金融、生态、改革开放等九大赋能,推深做实“优存量”“扩增量”两篇文章,打好五大“攻坚战”,经济发展呈现出关键性、趋势性、转折性变化。今年一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6%,列全省第3位,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好于预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开门好”“开门稳”。
从“旧”到“新” 产业优势加速形成
对于淄博而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是该不该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快做、做好的“必答题”。沿着这个方向,淄博坚定围绕优化技术工艺、产品体系、产品质量、产业链条、经济效益的“五个优化”进行产业赋能,坚决关停“散乱污”企业,加快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走进巧媳妇食品集团生产车间,智能化的生产线格外吸引眼球。企业从2020年开始升级之路,投入了1.3亿元实施了10万吨/年高档调味料项目,使得传统生产方式跃升为智能化。董事长李洪涛说,企业实施优化技术工艺、优化拓展产品体系、优化产业链条,其最终目的非常明确:实现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他用一组数据加以佐证:由于企业实现生产全链条的监测、管控与追溯,产品优良率由78%上升至95%;每条灌装生产线由24人降为6人,人员成本降低至原有的四分之一,灌装速度提升3.6倍,从原来的5000瓶/小时提升至18000瓶/小时,人效提升16倍。
巧媳妇食品用自身实践生动地诠释了“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这样的传统产业在淄博还有上千家,通过“五个优化”,实现了强势突围。尤其在机械、建材、纺织、医药等传统产业更是进行了全链条改造,分行业制定具体扶持政策措施,推动传统产业提“高度”、增“厚度”、拉“长度”。
如果说传统产业是“脱胎换骨”,那么淄博的新兴产业就是“强筋壮骨”。
在淄博美林公司IGBT生产车间内,工人正用显微镜检测产品焊接质量。作为一家生产半导体器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它与台湾强茂集团合作实施的IGBT电子产业园项目正在用3至5年时间,把企业打造成营业额超过“十亿”级规模的企业。
IGBT的耀眼,不仅属于电子产业,更代表着淄博“四强”产业的异军突起。“以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为引领,淄博深入实施新材料、智能装备、新医药、电子信息“四强”产业攀登计划和分行业行动计划,推动新兴产业弯道超车。 生物医药与生物医学工程产业集群获批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氟硅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新医药等7个产业集群列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东岳氟硅、瑞阳制药、齐翔腾达等13家企业列入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一化独大”局面正在改变,创新驱动、高端高质、绿色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四新”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33%,“四强”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8.9%。
从“追”到“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
今年3月,山东省创新发展研究院发布了《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报告从创新资源、创新产出、企业创新、创新绩效、创新环境5个方面24个指标,对全省及16市的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价。淄博以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超过100%的成绩位列第一梯队第三名,成为山东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淄博在科技上不断耕耘的回报。近年来,淄博积极搭建创新平台,引进培育创新型人才,不断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勇于突破国外核心技术垄断,从技术“跟跑”变为“领跑”。
走进位于淄博高新区齐鲁智能微系统创新产业基地的智洋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监拍装置格外引人注意,它们是安装在供电设施上的“千里眼”,更是连接起智慧分析的“AI大脑”。智洋创新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发展动力,近几年研发投入率均在10%左右,并建有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软件工程技术中心等8个省级创新平台。
这样的创新平台为淄博科技创新注入了无穷动力。近年来,淄博全面推进“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创业创新载体链条建设,设立淄博产研创投母基金,成立淄博产业技术研究院,积极布局科学城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类项目,加快构建高效协同的区域创新体系。137所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在淄建立校地校企新型研发机构241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400余家。
不断绽放的科技之花让淄博在 “卡脖子”技术集中攻关上充满信心,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有了重大突破,质子交换膜、己二腈、氢燃料发动机等发展前景较好的科技成果实现量产。科技创业也让淄博的高新技术企业“遍地开花”。通过组织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双培育”工程,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分别达到1027家、1379家。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深入,高端人才资源加速汇聚。淄博坚持以政策创新引领人才集聚发展,广揽“城市合伙人”,先后发布“人才金政37条”“青年创业友好型城市25条”等支持政策,建立623人高层次人才引进目标库和296人重点人才培养库,成立10亿元的人才创新创业股权投资基金,构建“企业+项目+人才”金融评价体系,加速推动创新创业步伐。
从“点”到“面”改革开放纵深推进
吉利新能源高端商用车项目,于2020年1月13日签约,到同年8月28日首款吉利商用皮卡车试制下线,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帮助和超常规支持下,仅用了220天,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整车下线的“奇迹”。
爱德曼氢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自主研发氢燃料电池为己任的氢能公司。2020年11月与淄博签约,次年1月在博山经济开发区建设淄博分公司,仅用120天,生产线正式运行,创造了又一个“淄博速度”。
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是一个百亿级别的项目。为了这一项目的尽快落地,淄博市政务服务中心发改窗口开启“极速模式”,仅用一个小时就为该公司尼龙新材料己二腈项目完成了备案手续。
这样的“淄博速度”频频上演着,其背后,一方面是转型升级给更多国内优秀企业落地带来了信心,另一方面更是淄博立足企业和群众的需求端,用心用情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密不可分。
从2020年淄博对标深圳开始,淄博的营商环境就开始了“腾飞之路”。持续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创新开展全国营商环境“以评促转”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实施行政审批全领域“一证化”改革,率先建成全领域“无证明城市”,市场主体达61.4万户。努力打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获得优秀等次。
4月15日,淄博召开了系统集成改革暨“一号改革工程”优化营商环境动员部署会议,安排部署淄博今年重点改革任务,动员全市上下勇闯改革“深水区”、跑出改革“加速度”,以系统集成改革之力塑转型跨越发展之势,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在这次会上,淄博首次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专家顾问团,从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中国社科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华社等大院大所、高端智库聘请12名专家学者,围绕淄博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为淄博全面深化改革决策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咨询建议,推动自身改革研究成果、科研项目落地淄博。
为深入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完善监督机制、强化社会监督,还制定出台《淄博市“一号改革工程”优化营商环境监督员管理办法(试行)》,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代表、社会团体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中聘请100名监督员,助力加快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好的营商环境,犹如带着“强磁场”。一批头部企业的重点项目在淄顺利签约、落地、开工、投产。目前,全市独角兽类、瞪羚类、哪吒类企业达到161家,25家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歇马凭云宿,扬帆截海行。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为新起点,淄博将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全速奋勇争先,踔厉奋发、笃行不怠,昂首走向未来。相信淄博未来之路定会春华秋实、收获更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