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带来了国际产业分工格局的重塑与洗牌,国际经济体系变革进入了深水区和空前复杂期。作为全球经济巨轮乘风破浪的“压舱石”,制造业重新成为世界各国着力争夺的战略制高点。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十年,一场更为激烈的全球性博弈与角力将随之展开。
与此同时,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和经济从来都是密不可分的,总是彼此联系、共同发展。人类步入工业社会之后,工业文化的产生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文化与现代科技日益紧密,与实体经济深度交融,其对工业化进程和产业变革的基础性、长期性、决定性影响也将越来越明显。
通过观察与研究各国工业文化变迁的过程,有专家学者发现,伴随着国家或地区工业所处国际地位的提升,工业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进而提出了“20%现象”,即:当一个国家制造业增加值在全球占比达到20%之后,会产生具有一定特征的工业文化,在推动本国工业发展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全球工业化进程与价值体系。
例如,美国的效率文化和创新文化,德国的工匠文化和日本的精益文化等主要国家的工业文化,与本国工业化进程基本适应,充分融合了民族文化的特征,不仅进一步巩固了本国工业强国的地位,对世界工业乃至其他领域的影响一直延续至今。
我国工业文化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衍生、积淀和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工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总体来看,我国工业化起点低、起步晚,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工业文化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用还不够充分,有待进一步挖掘培育和大力弘扬。
工业文化是制造业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之间的粘合剂与催化剂,实现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必须“软硬并举”,充分发挥硬实力的载体作用,大力推动软实力的延伸与拓展,促进相互渗透与融合,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中国特色工业文化的综合优势与最佳效能。
一是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农业户口的劳动力成为了产业工人队伍的主体。部分人受着农耕文化的影响,小富即安,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工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此外,我国长期粗放型发展模式,使我国工业领域存在着投机取巧、急功近利等浮躁之风,产品质量和安全问题时有发生。
这就需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反映工业发展的时代内涵,努力培育和发展正确的工业价值观,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创新精神”、“诚信精神”等中国工业精神,进一步强化价值引领和激发行为自觉,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精神动力。
二是提升工业综合竞争力。国家工业综合竞争力不是一个简单的指标,也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但是,一个工业综合实力较强的国家或地区至少应该具备几个基本的共性特征,包括整体规模较大、制造水平领先、创新能力突出,处于价值链的较高端地位等,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统一体系,而工业文化又是其中一项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因素。
由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工业文化与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等有机结合,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强化制造产品的人文关怀,规范制造管理的模式方法,增强制定规则的能力,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三是培育工业发展新增长点。工业文化产业指的是工业技术、产品与文化深度融合后所形成的产业,超越了传统制造业的一般范畴,既需要工业技术作为其孕育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又蕴含了丰富的文化与创新的述求,可以看成是工业和信息化领域的文化产业。
工业文化产业大多具有技术承载度高、资源消耗小、附加值大等优势,很多还采用了柔性生产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个性化和定制化的需求,在提升制造业品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新的强劲引擎。
由此,需要加快发展工业文化产业,促进工业设计、工艺美术、工业旅游、工业遗产保护以及创意产业发展,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新生动能。
四是优化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近年来,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和资本“脱实向虚”现象。究其原因,固然有产能过剩、融资难、社会性负担重等客观因素,同时也存在着社会共识不够广泛、工业文化碎片化、政策体系有待完善等短板。
为此,需要加强工业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努力改变“重商轻工”的社会心理,凝聚发展工业文化的社会共识。同时,大力整合工业文化各类资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工作机制。注重与其他经济政策的配合与转换,努力营造一个良好宽松、公平有序的发展环境,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提供柔性支撑。
五是塑造国家工业的新形象。国家工业形象指的是国家的内部公众和外部公众对国家工业本身、国家工业行为、国家工业成果所给予的总体评价。国家工业形象是国家形象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工业文化建设成果的直接体现。
比如,“德国制造”是部分国人心目中现代制造业的“旗帜”,大到汽车、轮船,小到厨具、钢笔,“德国制造”是精致耐用和安全可靠的“代名词”,人们也往往愿意为之付出更高的溢价。显然,正面的、积极的国家工业形象能够影响一个国家工业产品的价格、促进国际经贸活动、提升工业软实力甚至扩大国家影响力。
由此,应该着力塑造我国工业诚信、质优、创新、绿色等新形象,不断丰富中国制造的文化内涵,进一步提高对外交流水平,讲好中国工业故事,传播中国特色工业文化,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工业新形象,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注入新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