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河淤背区的富硒土地上,一场由手机屏幕掀起的“新农活”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经济的肌理。
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指尖一点就能把黄河岸边的好货发往全国。如今,走进高青县木李镇,电商驱动镇域经济发展的场景随处可见。
清晨5点,木李镇骏德农业合作社的猕猴桃园里,露水还未散去,合作社负责人李振林已架好了手机支架。“老铁们看这果肉,硒含量是普通品种的3倍!”他掰开一颗金黄果肉的猕猴桃,汁水顺着指缝滴落,弹幕瞬间被“下单”刷屏。开园首周,合作社的线上销售额达50万元,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木李镇党委书记王栋告诉记者,作为山东省富硒农产品产业示范镇和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今年木李镇锚定“电商赋能特色产业”主线,从基础设施搭建到模式创新探索,以数字化手段激活富硒农业、传统家具等领域,让乡土特色产品突破地域壁垒,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数字动能。
直播助农,电商搭台让黄河富硒农品销往全国
“过去果子熟了愁销路,现在直播间里‘秒光’。”李振林笑着翻开账本。今年,他们已有80吨富硒农产品通过电商发往全国,带动周边7个村增收30余万元。
11月22日上午,在河晏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立军正对着手机推销乌鸡蛋。“咱这乌鸡蛋硒含量有检测报告,孩子孕妇吃最放心!”他的抖音账号“支书周立军”已积累3万粉丝,一场直播能卖出200箱乌鸡蛋。
为破解农户“不会播”的难题,今年,木李镇引入千禧传媒团队,在葡萄架下、鸡舍旁搭建了5个“田间直播间”。返乡大学生董瑞雪是培训出来的“明星主播”,她拍摄的《一颗西红柿的24小时》短视频,呈现凌晨采摘、富硒土壤培育等场景,带动东宫西红柿销量翻番。她说:“消费者买的不仅是产品,更是背后的乡土故事。”
“大家看这刚采摘的猕猴桃,果肉细腻多汁,硒含量远超普通品种!”在木李镇骏德农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里,主播手持鲜果穿梭在藤蔓间,镜头中不时呈现采摘、分拣全过程。李振林算起增收账:“以前靠商贩收购,现在直播带货销售更有保障。”
这是木李镇“富硒品质+直播带货”模式的生动缩影。依托黄河淤背区独特的富硒土壤,木李镇培育出猕猴桃、葡萄、富硒鸡蛋等24类富硒认证产品,组建“田源木李”区域公用品牌矩阵,河晏乌鸡蛋等单品溢价4倍仍供不应求。
直播间对接全国大市场。今年,木李镇对接孵化百万粉丝的千禧传媒提供技术指导,在杜集党建融合发展区、河晏村“两委”办公室、圆梦葡萄种植基地等多处距离田间地头、富硒农产品最近的地方,打造直播基地,为有直播想法的村和种植户提供帮助和支持。
“我们邀请本地网红‘老刘吃瓜’‘在高青’‘不慌姐’帮着拍摄宣传视频,进行技术指导,开展带货直播,效果非常好。”王栋表示,在此基础上,他们还培育“支书周立军”“高青圆梦葡萄”等8个本土抖音账号,目前已吸引粉丝超50万,累计开展直播1000余场次,实现销售额200多万元,初步形成了“网红引流+本土账号深耕”的双轨传播矩阵。
木李镇还组建“青锐助农”志愿服务队,手把手教农户拍短视频的同时,大学生志愿者将富硒果蔬展销搬上了云端,带动采摘园周末客流增长10%。如今,木李镇的富硒农产品可通过电商平台直销全国。
品牌升级,电商破局让传统家具实现“云突围”
“咔嚓——”曹玉真用斧头劈开一块榆木边角料,直播间瞬间涌入数百人。“看这木纹,贴皮家具可经不起这样验货。”在高青县木李镇逯氏家具厂的直播车间,这位“70后”老板娘用最朴实的方言讲解榫卯工艺,网友直呼“这才是良心卖家”。
去年此时,曹玉真还守着淄博周边的线下客户发愁。转机来自镇里组织的电商培训。参加培训后,逯氏家具创新“成品展示+技艺直播”模式,不仅展示精美的榆木家具成品,还邀请工匠现场展示传统木工技艺。曹玉真带着木匠师傅直播开料、打磨全过程,复购率提升25%,开播当天,就有海南客户定制了一套榆木茶台。她指着正在打包的工人们表示:“现在,我们厂的线上销售额占了三成,还带动了20多位村民就业。”
作为木李镇传统企业电商转型升级的带头人,曹玉真带领逯氏家具紧跟数字经济浪潮,仅用一年时间,就将自家家具厂的销售额提升了好几倍。“这都是电商带来的好处。”曹玉真笑称,“新农活”让她家收入连年翻番。
针对传统家具企业“不懂线上运营、缺乏数字思维”的痛点,木李镇精准对接高青县工业和信息化局的“电商赋能计划”,为企业提供相关培训。他们邀请淄博职业技术大学专家驻厂指导,开发“成品展示+技艺直播”模式,通过产业链整合,引导当地村民参与到家具制作、包装、物流等各个环节,让更多群众共享电商红利。
如今,木李镇仅榆木家具一项线上年销售额就突破千万元大关,老手艺在云端重获新生。据统计,在开展直播带货后的一年内,逯氏家具的线上销售额增长了30%。
人才引领,电商培训让“新农人”变身带货能手
“这葡萄能叫‘圆梦’,是老辈人在黄河滩上种出的盼头,咱直播就得把这份盼头传出去。”11月22日上午,木李镇开办的周末电商直播实战课堂上,授课老师刘玉辉讲着实操技巧,台下的村干部、种植户们听得入神,手也在笔记本上记个不停。
“直播不是表演,要像和邻居拉家常!”在杜集党建融合发展区的培训课上,刘玉辉举着葡萄藤示范。台下37名学员埋头记笔记,甚至用手机录下全程。
这堂《新农人直播实战课》全是“干货”:如何用光影突出富硒土质感,怎样用方言讲好产品故事,甚至连“快递箱防摔秘籍”都进行了现场演示。
电商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本土人才队伍的支撑。为了帮农民增收,木李镇联合淄博职业技术大学开展《高青新农人自产直播实战通》专项培训,将优质教育资源送到乡村一线。全镇37名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参训,与来自全县各镇办的30余名学员共同学习,形成“骨干引领、全员提升”的学习氛围。
效果立竿见影。目前,木李镇已培育50余个本土带货账号,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富硒水果借直播走向全国,传统家具靠数字焕发新生,如今,直播间里的订单、村民手中的增收账本、产业链上的就业岗位,都是电商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近两年,木李镇以电商为核心抓手,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模式创新、人才培育等组合拳,让电商真正成为激活产业、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引擎。”木李镇党委副书记李超表示,眼下,木李镇正在规划建设电商物流产业园,推动农产品深加工与跨境电商结合。
在木李镇,电商不是简单的销售渠道,而是重构产业生态的“数字基建”。它让富硒土壤的“含金量”被看见,让老手艺人的匠心被认可,更让农民在产业链中分享更多增值收益。当手机真正成为“新农具”,乡村振兴便多了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