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孝清的陶瓷人生

摘要 九月的淄博,空气中弥漫着艺术与传统交织的气息,2025中国淄博朱家庄国际木火节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在这热闹非凡的盛会里,有一位陶艺家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岳孝清。

九月的淄博,空气中弥漫着艺术与传统交织的气息,2025中国淄博朱家庄国际木火节在万众瞩目中拉开帷幕。来自全球9个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近60位陶艺家,怀着对泥土与火焰的热爱,齐聚淄博高新区朱庄社区,共同开启这场为期11天的陶艺创作交流盛宴。在这热闹非凡的盛会里,有一位陶艺家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岳孝清。

岳孝清出生于博山岳庄,那是一个地处博山南部山区的地方。在他的记忆中,儿时的生活并不轻松,靠天吃饭的日子里,饥饿如影随形。高中毕业后,他回家种地,心中却一直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渴望。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1977年,他满怀憧憬地去考取山东轻工美校,虽然初次尝试因对正规绘画技法的陌生而失败,但他并未气馁,在蒋衍山老师的帮助下,去博山文化馆从头系统学习。终于,1980年,他以全市第一名的成绩顺利考取省轻工美校陶瓷艺术专业,从此与陶瓷艺术结下不解之缘。

在美校的时光,是岳孝清夯实基础、积累能量的重要阶段。他像一块海绵,尽情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跟随多位有名的老师、画家学习,完成学业的同时,也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1983年毕业后,他在美陶实习,两个月就设计了5套茶壶,还搞了不少雕塑,毕业设计更是拿下全省陶瓷装潢、包装评比优秀奖,初露才华。此后,他被分配到硅酸盐研究所,在那里,他如鱼得水,迅速掌握了从设计到模具、制作、烧成的全套工艺,总结出设计三要点——适用、经济、美观。

九十年代中后期,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席卷而来,市场竞争激烈,博山陶瓷面临困境。岳孝清设计的海棠壶,宛如一场及时雨,救活了整个博山陶瓷。海棠壶的设计独具匠心,传统盖顶的钮被创新设计成一个立起来的空心圈,勾勒出海棠的轮廓线条,一枚凹下去呈弧形的海棠树叶斜倚在海棠果与盖顶之间,赋予了壶一种立体雕塑的意境和摇曳动态之美。尽管这款壶后来遭遇大量仿品,但岳孝清对自己的设计充满自豪,他把自己设计的产品称为“自己的孩子”,无论仿品如何泛滥,都无法掩盖原创的光芒。

除了海棠壶,岳孝清还有许多经典设计。比如“思维”壶,壶身浅浮雕电磁波纹形成的线条组合朝上开口,开口处贴一朵小花,寓意茅塞顿开;壶钮像一只展翅起飞的金色凤凰,充满动感与活力。这款壶的制作工艺复杂,壶身的四个维度模具需要分别精心制作,才能保证浮雕线条的完美呈现,也正因如此,它成为了难以仿制的经典。还有“翔”壶,盖顶是一只即将起飞的翔鸟,带底足,欲翘起来飞,虽然起初不被看好,但岳孝清带着它在全国陶瓷评比中获奖,最终得到认可并投入生产。

岳孝清不仅在设计上才华横溢,在教学育人方面也不遗余力。退休后,他担任多个大学的硕导和兼职教授,培养后继设计人才。他常教导学生,设计来源于生活,要对生活中的一切充满好奇,打破常规思维来创新。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学生,只有不断观察、思考,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灵感。

在2025中国淄博朱家庄国际木火节的现场,岳孝清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他的眼神专注而坚定,熟练地挥舞着画笔,仿佛与坯体融为一体。他的创作不仅仅是简单的塑形,更是将自己多年来对陶瓷艺术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融入其中。在这个充满国际氛围的木火节上,他与来自世界各地的陶艺家交流切磋,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和理念。他的作品,既有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设计的元素,吸引了众多国内外陶艺家的关注和赞赏。

木火节的窑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朱庄社区,也照亮了岳孝清的陶瓷艺术之路。在这里,他与其他陶艺家共同见证了“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柴烧奇迹,感受着陶瓷艺术的独特魅力。他深知,木火节不仅是一个展示创作的平台,更是传承和发展陶瓷文化的重要契机。通过与国际陶艺家的交流合作,可以让淄博陶瓷走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让更多人了解中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与国外陶艺家交流时,岳孝清发现,尽管大家来自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对陶瓷艺术的热爱是共通的。他们用不同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诠释着对泥土与火焰的理解,这种多元文化的碰撞,让岳孝清深受启发。他意识到,在传承中国传统陶瓷技艺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国际先进的陶艺理念和技术,不断创新,才能让中国陶瓷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2025中国淄博朱家庄国际木火节,对于岳孝清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艺术之旅,也是他陶瓷艺术生涯中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在这片充满艺术氛围的土地上,他继续书写着自己与陶瓷的故事,用手中的画笔和心中的热爱,描绘着火与土交织的绚丽篇章 ,让淄博陶瓷的光芒在国际舞台上愈发耀眼。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