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新闻发布会

摘要 安徽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新闻发布会

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事关人民福祉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为了进一步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自去年开始,安徽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帮助大家更好了解该项工作进展情况,我们今天邀请到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庞士磊先生、省公安厅交管总队总队长郑旭东先生、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赵新泽先生、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聂磊先生、省能源局副局长鲍来祥先生,请他们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大家关心的问题。

12020aef8ea4b482e3cb625e0efc5732.jpg

首先,请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庞士磊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31c94a54bf3e5cd4bcaa405479fd6cd3.jpg

庞士磊(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安全生产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全省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有关情况。

今年是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研究部署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全省上下齐抓共管,各级各部门进一步提高抓安全生产工作的政治站位,进一步压实责任措施,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今年以来,全省生产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下降19.3%、23.0%,较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同比分别减少6起、28人。在国务院2024年度省级政府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考核中,我省获优秀等级。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开展以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安全责任措施进一步落实。建立督察、督导、明查暗访“三位一体”常态化督察检查体系,完成3批安全生产督察、7轮全覆盖督导,在汛期等重点时段联动省委省政府综合暗访督查组开展常态化检查,累计排查问题隐患1.3万项、座谈谈话1746人次。强化常态化警示提醒,聚焦餐饮燃气、有限空间等重点问题专题会商20余次,点对点向16个市印发提示函,发布汛期、高温等安全防范提示27次,督促各地严格责任、严管所辖。

二是隐患整治质效进一步提升。汇编63项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利用“线上+线下”“集中+自学”等多种方式推动标准宣贯直达基层、企业、员工,累计覆盖219万人次。坚持“多通报、多发督促函、多暗访、多拍摄隐患场景”,每季度拍摄事故隐患警示片。督办重大事故隐患3506项,推动安全隐患深查彻改、动态清零。今年以来,全省累计排查重大事故隐患1.37万项,同比增长12.3%。政府部门每千次检查发现重大事故隐患个数从2023年底的4.9上升到现在的37.3,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能力水平进一步提升。

三是风险管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入分析近9年事故规律特点,编制全省安全生产“1+4”分析报告,动态完善12个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风险“一张图”,提高防控措施的精准性和针对性。强化新质生产力应用,建成应用城市生命线、尾矿库、危化品等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实时监测重大危险源918个、尾矿库96座、地下管网3.1万公里,基本实现重大风险实时监测、动态预警、智能研判、及时处置。分级分类开展矿山、危化、工贸等37个行业专项治理,强化电动自行车、城镇燃气、打通消防“生命通道”、人员密集场所动火作业和建筑保温材料等“一件事”全链条整治,累计消除群众身边安全隐患63.5万项。

四是监管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统筹安全生产涉企检查,制定部门联合检查的事项清单,梳理划分省市县三级执法事权,推动涉企检查“降频增效”。今年以来,累计检查生产经营单位21.03万余次,实施行政处罚6532次,检查次数同比减少24%。定期组织燃气、消防、交通等重点行业领域省级专家团队上门,选聘配备专兼职技术检查员473人,深入一线“把脉问诊”7669次,帮助企业排查隐患风险,协同提出科学整改方案、优化安全管理流程。

五是安全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举办“查找身边安全隐患”“安全宣传咨询日”、安全宣传“五进”专题活动7.82万余场。创新实施“案例教育法”,制作警示教育案例1000余例,安全宣传和应急科普覆盖2900万人次。推广应用21万台应急广播终端,实现安全知识和应急信息直接传入千家万户。聚焦“关键少数”,培训高危行业企业主要负责人6.6万人次。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事故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落实奖励资金1450万元,筑牢群防群治根基。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继续深入推动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着力防范重大安全风险、着力消除重大事故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努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

1.jpeg

法治日报记者:今年,安徽省在全国创新提出了实施本质安全提升工程,请问实施这一工程的主要考虑是什么?目前采取了哪些措施,进展如何?

庞士磊:谢谢您的提问。省委十一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对坚持预防为主,实施本质安全提升工程作出明确部署。省安委会组织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对近9年事故机理进行深度分析,为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定了《关于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指导意见》,13个行业领域制定了工作方案,聚焦源头管控、科技赋能、设备更新、工程治理等4个方面,实施一批人防、物防、技防的“治本”措施。

一是强化源头管控。坚持关口前移,严格新建项目的安全风险评估和防控风险论证,制定高危行业“禁限控”产业目录,推动“小散乱”企业整合,化工园区由60个压减至39个,淘汰退出、整合重组、改造升级非煤矿山35座,328家瓶装液化气企业有序退出。

二是强化科技赋能。强化新质生产力应用,加快高危行业“设备换芯、机器换人、生产换线”,完成7.5万多台电焊机“加芯赋码”改造,采煤工作面机械化率达100%,非煤矿山实现“千人矿井”清零。建成尾矿库、危化品等安全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对918个重大危险源、96座尾矿库等重点部位实时监控、智能预警。

三是强化设备更新。定期更新先进技术装备推广、落后工艺设备淘汰目录,发布安全应急产品信息库,对达到报废年限、安全性能低下的设施设备坚决淘汰更新、改造升级,改造设备工艺17.8万项,更新老旧燃气管网7255公里,报废更新8年以上城市公交车1384台。

四是强化工程治理。协调推进城市生命线、全域水患治理、城乡安居“三大工程”治理,布设18.7万余套城市生命线感知设备,投资30.3亿元提高新安江防洪能力,分类处置城市危房3.62万套、农村危房5000户。抢抓“两重”“两新”机遇,对31座尾矿库“头顶库”实施综合治理,推动26座化工园区安全整治D级达标,新增电动自行车停车位131.5万个。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动本质安全提升工程在重点领域覆盖,推动人防、技防、物防协同发力,落实“一行业一策”治理措施,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2.jpeg

人民网记者:请问就提升道路交通本质安全,公安部门重点开展了哪些工作?

郑旭东(省公安厅交管总队总队长):谢谢你的提问。提升道路交通本质安全,核心是让人民群众在出行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安全感。我们重点从出行环境、交通安全、习惯养成三个方面发力,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举措。

在优化道路通行环境上,聚焦“隐患清零”。一是针对我省南部山区道路占比高的特点,紧盯事故多发的急弯、临水、临崖路段,推广“智能预警屏+语音预警”系统,对来车进行双向提醒“减速、让行”。二是科学规划学校门前及周边道路设计,严格落实“护学岗”制度,强化校园周边交通秩序管控。三是推行“城市路口精细治理”,上半年全省优化路口信号灯7134处,新设“绿波带”166条、465公里,缩短早晚高峰平均通行时间和行人过街等待时间,提升出行体验的同时减少“闯红灯”“抢行”等风险。

在强化交通安全监管上,突出“源头管控”。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一些交通违法乱象问题,我们构建“科技+服务”治理体系。一是在省界收费站安装“智能预警系统”,自动推送提醒连续驾车4小时以上的驾驶员到就近服务区休息,消除疲劳驾驶隐患。二是组织“送法进企”活动,上半年开展6700余次,497家运输企业由高风险降为中低风险。三是依托路面视频感知高清探头,自动抓拍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通过AI智能比对实时短信提醒车辆登记所有人,“点对点”宣传教育。四是主动对接高频使用电动自行车的送餐企业和快递企业,定期抄送员工交通违法情况,督促企业压实源头监管责任。

在推动安全习惯养成上,注重“共建共享”。一是创新“接地气”的宣传引导方式,在亳州药材市场、安庆小商品市场等区域,将交通规则编成行业顺口溜,通过商户微信群宣发。二是联合外卖平台为骑手建立“安全积分”制度,通过兑换加油优惠、免费体检等福利,显著提升骑手合规骑行率。三是开展全省“安行有礼”文明交通主题活动,普及尊法守规明礼的精神内涵,引导广大交通参与者摒弃交通陋习、文明守法出行。

本质安全的核心是让群众“走得放心”。我们将继续从群众需求出发,把每项举措落到实处,让安全成为安徽道路交通最鲜明的底色。

3.jpeg

安徽日报记者:请问在能源安全领域,安徽将如何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鲍来祥(省能源局副局长):谢谢您的提问。按照省安委会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总体部署,省能源局牵头印发了煤矿和油气管道安全两个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子方案。

煤矿安全子方案明确了25项重点任务。同时,印发《关于提升煤矿领域本质安全水平的工作方案》,细化设备更新、科技赋能、工程治理等29项防范举措。概括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加强源头管控,停止规划产能低于90万吨/年的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水文地质类型极复杂的新建煤矿。二是用好“两重”“两新”政策,提前完成国家关于煤矿安全落后工艺及设备淘汰任务。三是印发《进一步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实施意见》,全省已累计建成28处智能化煤矿,占生产煤矿74%,其他矿井智能化建设也在稳步推进。四是坚持煤矿重大灾害超前治理、区域治理、工程治理,修订《安徽省煤矿防治水细则》,同时,落实省级煤矿安全专项资金6200万元、支持项目44个。五是夯实煤矿班组安全建设。成功举办安徽省第一届煤矿班组安全技能大赛,有力促进煤矿班组技能和安全意识的提升。

油气管道安全子方案紧盯治本攻坚重点,细化攻坚举措,坚持多向发力。

一是加强隐患排查治理。督促企业全部建立常态化隐患排查治理机制,确保隐患动态清零,推动川气东送穿秋浦河段隐患等重点隐患治理工程全部销号。二是着力提升本质安全。会同省应急厅联合印发《关于提升油气长输管道本质安全水平工作方案》,重点推动老旧油气管道安全风险治理、管道企业安全转型升级。三是推动科技手段应用。推广巡线无人机、智能阴极保护桩、智能视频监控、甲烷泄漏检测装置等新技术、新装备。四是强化应急救援能力。建立覆盖省市、政企的油气管道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体系,组织政企联动的管道安全事故实战演练,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五是推动精准宣传。结合管道安全风险特点,在特定区域、针对特定群体、制定有针对性的宣传方案,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安全生产月等系列宣传活动,提升宣传质效。

4.jpeg

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请问安徽采取了哪些措施防范“九小场所”等经营性小场所火灾?有哪些注意事项需要提示广大经营业主和居民群众的呢?

聂磊(省消防救援总队副总队长):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九小场所”量大面广,火灾时有发生,综合分析火灾因素,暴露出三个方面共性问题:一是场所本质安全条件差,一些场所擅自施工改造,违规使用可燃材料装修,与其他业态相互交织、风险叠加,“下店上宅”等经营性自建房普遍仅有一部疏散楼梯,店铺与生活区域无防火分隔。二是场所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未制定用火用电管理、防火巡查检查、隐患及时整改等消防安全制度,岗位消防安全责任不明确,员工引导顾客疏散、自防自救技能普遍偏低。三是动态隐患整改不及时,属地政府、相关行业部门对经营性小场所的消防安全风险研判不精准,推动动态隐患整改力度还需加大。

省消防救援局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经营性小场所火灾防范工作,常态化指导各地消防部门、发动基层力量,开展针对性排查整治。一是厘清消防责任。省安委办印发《加强“九小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厘清了属地政府、行业部门、场所主体消防责任,落实重大消防风险预警和互通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二是强化排查治理。结合火灾形势和季节火灾特点,发动乡镇(街道)群防群治力量开展风险隐患排查,重点整治擅自改变使用性质用途增加火灾风险、违规住人、违规设置防盗窗网影响人员疏散逃生和灭火救援、违规使用可燃夹芯彩钢板搭建分隔、违规用火用电用气、动火作业等情形。三是完善基层灭火救援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意见》,推动各地、各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基层消防工作站和专职消防队建设;各级消防救援部门加强与专职消防队联勤联训,优化“九小场所”预案编制和技战术研究,提升打早、灭小能力。

借此机会,也提示广大经营性业主对自身和家庭负责、对顾客负责、对社会负责,真正履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确保场所消防安全。一是严格落实防火分隔措施,人员住宿区域和经营、仓储区域要完全分隔开,确保发生火灾后,烟气不蔓延至人员生活区域,特别是,不在场所内部随意搭建夹层用于住人。二是保障场所内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的畅通,安装户外牌匾和防盗窗网时,要预留可从内部开启的逃生出口。三是规范用火用电安全管理,购买使用合格的电线插排、用电设备,不在室内违规充电和停放电动自行车,不私拉乱接电气线路,不违规进行电焊、气焊等动火作业。四是员工要掌握基本消防安全常识,能够辨识安全风险、组织人员疏散、处置初期火灾,保障场所自身和顾客的安全。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场所增设简易喷淋、火灾探测、声光警报等设施设备,提升场所本质安全水平。

5.jpeg

中国交通广播记者:我们注意到,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核心目标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请问,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围绕“治本”这一关键,在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领域开展了哪些工作?

赵新泽(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感谢您的提问。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是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的核心,也是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的工作重点。我们围绕“治本”持续推进以下几方面举措:

一是健全责任体系,拧紧治本“责任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红线意识和底线思维。印发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通知以及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工作方案,制定年度安全生产工作要点,明确治本攻坚路径目标。厅本级常态化开展暗访检查,2024年以来,检查项目230余个次,整治各类安全隐患2600余条。

二是强化源头管控,筑牢治本“防火墙”。加强对园区厂房、重点工程及危大工程、高处作业、动火作业等重点部位和环节的监管。2024年以来,全省检查项目7.5万余个次,整治各类安全隐患23万余条。创新管理机制,推行施工安全日志制度,规范专职安全员管理,并正在研究制定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深化政策,发挥保险机构参与风险防控的作用。

三是科技赋能监管,打造治本“智慧脑”。印发推进全省智慧工地建设的通知,发布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智慧工地建设标准》,搭建全省智慧工地管理平台,实现风险实时预警、人员动态监管、设备智能监控。鼓励引导企业淘汰落后工艺、设备和材料,积极推广塔吊防碰撞、高支模监测等成熟可靠的安全技术和产品,从技术层面减少安全风险隐患。

四是提升人员素质,激活治本“内生力”。加强安全监督人员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培训,组织全省安全监督人员能力素质考核考试,通过率达95.4%。组织应急演练和技能竞赛,规范建筑施工企业“安管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考核,全面推行电子证照,提升一线人员实操和应急处置能力。

五是创新执法机制,亮出治本“惩戒剑”。强化执法处罚,2024年以来,厅本级共办结生产安全事故行政处罚案件48起、危大工程行政处罚案件5起,共作出暂扣安全生产许可证决定60个、暂扣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决定63个。创新“事故剖析点评会”形式,推行事故项目“五讲”(讲经过、原因、责任、教训、措施),通过专家深度点评,强化警示效果。

通过系统施策,全省房屋市政工程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2024年及2025年1—7月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实现“双下降”,治理模式正向“事前预防”和“人防+技防”并重转变。下一步,我们将以智慧工地建设为抓手,努力破解深层次安全问题,加快构建本质安全长效机制,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安全保障。谢谢!

章蓉生:安全生产关系着千家万户,安全生产“责任田”需要各方齐心守护,请各家媒体对该项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大力营造“人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处处要安全”的浓厚氛围。今天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感谢记者朋友们。再见!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