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7年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立,到2017年华大基因在深交所创业板敲钟上市,再到如今成为行业一流的基因技术服务商和精准医疗服务运营商……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是深圳高科技军团在资本市场崛起的缩影。
“深圳给了我们敢为人先的勇气,资本市场赋予我们持续创新的底气。”华大基因总经理赵立见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扎根深圳创新创业的热土,公司将始终坚守“基因科技造福人类”的初心,通过自主创新和全球化布局,让基因科技真正惠及每一个人。

从科研先锋到产业引领
2007年,华大创始团队将公司总部迁至深圳,这一决定成为华大基因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深圳独特的创新环境和政策支持,为我们提供了从基础研究迈向产业化的最佳土壤。”赵立见深有感触地说。作为1999年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首批成员,赵立见亲历了华大从北京科研团队到深圳全球化企业的蜕变过程。
回顾华大基因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与深圳特区45年发展轨迹的深度交织。2010年,华大基因在深圳率先成功研发出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这一突破性创新通过检测孕妇外周血中的游离DNA,能够准确评估胎儿罹患唐氏综合征等染色体异常的风险。
2017年,这项技术被正式纳入深圳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成为惠及全市孕妇的免费筛查项目。“这是基因科技普惠化的里程碑事件。”赵立见介绍道,目前该技术全球检测量已超过2000万例,占全球总量的五分之一,不仅推动了深圳高水平母婴研究基地的建设,更使深圳唐氏综合征的防控取得了长足进展。

2017年,华大基因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资本市场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融资平台,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持续注入源头活水。”赵立见表示,上市不仅解决了研发投入的资金需求,夯实了产业扩张的资金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市场化机制保障了核心人才与全球战略的长期稳定,助力华大基因始终保持在基因科技领域的前沿。
赵立见认为,对于科技公司而言,深圳在应用场景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以基因检测技术为例,深圳市政府通过审批设立重点实验室和提供产业基金支持,极大地加速了基因检测技术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转化进程。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发展模式,使得华大基因能够快速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落地。

关于华大自2007年南迁深圳后的发展情况,赵立见在接受上海证券报的采访时表示:
1999年,当华大集团(以下简称“华大”)在北京成立时,没有人能预料到,这家科研机构会成长为全球基因科技的领军企业。而2007年南迁深圳的决定,则成为华大从科研机构到产业巨头、从中国迈向世界的关键转折点。
为什么在众多城市中选择了深圳?华大基因总经理赵立见告诉记者:“深圳的开放、创新和包容,让华大得以自由地发展和成长。
十多年前,华大的产业化和商业化之路正值起步,基因科技作为相对前沿的领域,存在着诸多争议。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前路上,华大将目光望向了创新的沃土——深圳,而这座城市也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向华大敞开了怀抱。
2007年4月,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原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成立,华大的“深圳时间”就此开启。
“70后”赵立见1999年就与华大结缘,从实习生做起,2021年6月成为华大基因总经理。回忆起南迁深圳的筚路蓝缕,赵立见最深刻的感受是,深圳有着“敢为人先”的开放生态,也有着包容失败的底气,更有政企共舞的赋能机制。他说:“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是这座城市的特质。深圳对华大的支持并非简单政策优惠,而是构建了‘科研——产业——民生’的价值闭环。”
时间证明,华大的选择没有错,它在深圳这座城市里“开花结果”。深圳也在接纳和托举起华大的同时,迎来了基因科技产业对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反哺。
2008年,华大基因率先成功研发出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通过检测孕妇外周血中的游离DNA,评估胎儿罹患唐氏综合征(21-三体综合征)等染色体疾病的风险。
2010年开始,该技术逐渐进入到临床,实现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从0到1的突破。
2017年,深圳市卫生健康委正式发文,把技术落地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把华大基因这一尖端科技快速转化为了民生福祉——在深圳的每一个孕妇都可以免费享受到这项检测,该技术的应用使得深圳唐氏综合征的防控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更助力深圳打造出高水平的母婴研究基地。
从基础科研到普惠医疗,华大基因在深圳实现了产业化的跨越。同年,华大基因登陆深交所创业板,作为“基因测序第一股”敲钟上市。
“自华大基因成立以来,便始终坚持以‘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大目标为导向,致力于成为全球覆盖全产业链的精准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引领者。”在赵立见眼中,深圳的开放包容也为华大基因提供了“走出去”的底气。
“展望未来,华大基因希望在生命科学、精准医疗、全球健康治理等领域形成示范效应,成为深圳乃至中国科技创新的标杆。华大基因的战略蓝图与深圳开放包容的气韵将持续同频共振。”赵立见相信,城市与企业相互托举的故事,还将延续。
积极拓展基因技术应用落地
对于基因技术商业化的前景及公司的重点研发,赵立见认为,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日益完善,其将在生育健康、肿瘤和慢病防控、传染性疾病防控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价值。
聚焦生育健康领域,赵立见称,孕前携带者筛查以及新生儿和儿童时期遗传病筛查和诊断的渗透率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为未来业务拓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华大基因将依托现有渠道优势和强大的研发能力,持续加大在这一领域的投入力度,将其打造为核心发展方向和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肿瘤和慢病防控领域,华大基因已成功构建了涵盖肿瘤预防、早期筛查、伴随诊断和复发监测的全流程闭环体系。赵立见表示,公司将重点加大在肿瘤早筛领域的布局,从单个癌种向多癌种拓展,进一步提升遗传性肿瘤预防的普及率。同时,针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疾病问题,华大基因将把疾病防控与健康管理作为核心战略方向,致力于通过精准医学手段为更多患者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
在传统传染性疾病防控领域,赵立见认为,快速诊断是当前临床面临的重大痛点之一。为此,华大基因正全力推动感染类疾病的全面本地化检测能力提升,加速基因检测流程的优化与效率提升,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及时、准确的支持。
在更前沿的基因治疗领域,华大基因也进行了战略性布局。赵立见透露,依托多组学临床科研和基因检测业务,公司将积极为精准医学、基因治疗、细胞治疗、生物智能、新药研发、合成生物学等领域赋能,加速科研向应用的快速转化。
此外,公司还通过参股企业布局基因治疗产业,包括针对肿瘤的免疫治疗和地中海贫血等血液疾病的基因编辑疗法,未来公司将持续探索重大疾病的全新治疗解决方案。
加码AI技术重构行业未来图景
“我们致力于让基因检测从医学服务走向人人服务,而AI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突破口。”聚焦公司最新的科研战略,赵立见特别表明了AI技术引入的重要性。
数据显示,华大基因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17.51%,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8亿元。其中,AI与大模型技术的研发应用,是华大基因研发投入的一大亮点。

2024年9月,华大基因发布了基因行业首个面向临床的基因检测多模态大模型GeneT。该大模型利用超过百万级的高质量数据,结合解读专家经验,实现了对全基因组数据的精准解读。在真实临床样本的测试中,GeneT模型展现出了极高的准确率,能够从数百万个变异位点中快速筛选出与临床表型相关的致病突变,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在过去,一位专业博士一天只能解读一份全基因组检测报告。现在通过AI技术,研究人员可以快速锁定致病基因和位点,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同时解读成本也大幅降低。”赵立见举例称。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构建了自主可控的全产业链体系,并积累了宝贵的数据资产。未来在AI技术的赋能下,我们有望开辟一条新的增长曲线。”
面向未来,赵立见表示,目前公司已率先在行业内实现了基因数据的资产化,这些数据资产一方面将助力华大基因自身在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另一方面也能对外赋能实现商业价值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