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村,淄博凯利丝绸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利丝绸)的织机声已回荡了半个多世纪。这家前身为淄博丝织三厂的老牌企业,1999年改制以来,以守正创新为梭,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周村丝绸染织技艺”编织成现代的瑰丽画卷。凯利丝绸董事长翟先宝说:“一根丝线连古今,我们要让传统工艺‘活’在当下。”
凯利丝绸的主要产品是特色提花等丝绸面料、丝绸文化精品、织锦画等,完整传承、保护和发展了齐文化中古老的丝绸技艺。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企业长期致力于织锦艺术的创新研发。
7月11日上午,记者走进凯利丝绸文化精品展厅,一幅幅丝绸织锦画在灯光下流光溢彩,厚重的质地、精细的织纹和瑰丽的色彩,让人叹为观止。《清明上河图》的市井百态、《千里江山图》的壮丽山河、《百骏图》的骏马神韵……这些古朴典雅的织锦画,均由12台诞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传统梭织机梭织出来。
为追求更高的品质和精细度,凯利丝绸对多梭装置进行创新性改造,由四把梭突破性升级为六把梭,这一技术革新使织造精度实现了质的飞跃。更令人惊叹的是,以前1厘米宽的图案需要110根纬线织就,现在通过工艺创新要用到300根纬线,织造密度提升了近3倍。细若发丝的丝线交织,在方寸之间完美展现了中华传统工艺的精湛技艺与丝绸匠人的非凡匠心。客户追求文化品位,凯利丝绸就用千年技艺“写”答案,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突破。
在坚守传统工艺的同时,凯利丝绸积极推进数字化转型。从传统的纸质纹版提花逐步转向电子纹版,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同时,通过电商平台创新营销模式,实现小批量、多品种的灵活生产,满足个性化市场需求。
翟先宝轻轻抚摸着梭织机向记者介绍:“我们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如今的织锦画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像周村八景这样的地域类型文化题材,另一类是《百骏图》这样的历史名画复刻,还有一类是人像。最近,为了吸引年轻人,我们创新推出了个性化定制服务,可以把婚纱照、艺术照、小孩照片都织成织锦画,客户只需提供电子照片,20天左右就能完成。”他还向记者展示了前一天刚交付的海外订单,是给美国客户织的100幅迈克尔·杰克逊肖像。通过产品创新和文化创新,企业的海外订单纷至沓来,推动中国的非遗文化走向世界。
“行业寒冬不可怕,可怕的是丢掉匠心。”翟先宝感慨地说。如今,这家企业不仅稳居山东老字号之列,还成为塑造周村文化IP的重要力量。织机依旧在运转,只是织出的不再仅仅是美丽的图案,还织就了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周村因丝绸而兴,我们要让世界看到,这里的织机仍在编织未来。”当凯利丝绸的梭子穿过经线时,织就的更是一座城市的文化自信。凯利丝绸正以丝为笔,在千年绸都的底色上,续写新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