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孙星:中国制造需要文化“柔性支撑”

摘要 疫情之下,我国应如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记者就此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暖,国内制造业稳步恢复,市场需求继续改善。疫情之下,我国应如何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记者就此采访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孙星。他表示,当前的市场竞争已步入“拼技术、拼创新、拼文化”时代。制造强国建设不仅需要体制、机制、技术、装备、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刚性推动”,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

提高质量是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关系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局。“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首先是实现产品的高质量。”孙星说,尽管目前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高品质、高性价比产品还比较少,满足不了国内消费需求。

对此,孙星表示,必须把提高产品质量作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环节,围绕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如创新水平、技术、质量标准、劳动者素质等,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产品质量变革,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营造优质优价、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面提高工业产品质量。

孙星认为,制造强国的“强”可从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产业强、企业强、创新强、质量强、品牌强均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标志。其中,质量强体现在五个方面,即强烈的质量第一意识、强劲的质量供给体系、强有力的质量促进机制、强健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强大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

“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实践表明,在社会经济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解决发展速度的同时,必须解决发展质量的问题,必须把质量摆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来抓。”孙星说,提高质量的根本途径是依靠科技进步,要“以文化人”,提高人们对质量的认识,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工业文化和质量文化建设是长期任务

“质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同理念、产品、服务紧密关联。”在孙星看来,制造强国建设不仅需要体制、机制、技术、装备、人才和资金等方面的“刚性推动”,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撑”。虽然我国已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我国工业文化和质量文化建设,与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制造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孙星介绍,世界上一些制造强国、品牌大国,同时也是质量强国,这与其质量文化发挥的作用密不可分。比如,德国工业文化的核心是工匠精神与质量文化,体现在德国人崇尚理性与科学、严谨务实、追求完美与极致的性格特点和工作作风上;日本企业凭借世代专注本业、专注质量、坚守诚信、发扬工匠精神,不仅使其能够基业长青,也塑造了“日本制造”高品质的形象。

“当前,中国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了需要以文化作为重要支撑的新阶段。”孙星表示,工业文化和质量文化始终相伴而生、如影随形,工业文化在发展的同时,极大地推动了质量文化的发展,丰富了质量文化的内涵,使其成为工业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文化和质量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一蹴而就,要打持久战,要经过精心培育,才能形成良好的氛围。

市场已步入“拼技术、拼创新、拼文化”时代

“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的今天,市场竞争已步入‘拼技术、拼创新、拼文化’的时代。”孙星说,今后,没有品牌质量、没有创意设计、没有文化内涵,将与没有核心技术一样尴尬。要提高产品的“含金量”,就必须提高质量、设计、品牌、包装、宣传、服务水平并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这也是产品和产业迈向中高端的必由之路。

孙星认为,机制建设是质量文化的深层表现形式。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都需要通过完善机制,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提高质量治理能力来实现。

孙星表示,现代工业产品的生产制造是建立在一套标准、流程、规范基础之上的,要确保产品质量,必须敬畏法律、遵守规则、崇尚标准。企业产品质量来不得半点虚假、半点马虎,否则就可能给消费者造成重大损失,甚至危害生命。因此,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严格操作规程,规范业务行为标准,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将其上升到企业文化建设层面,真正入心入脑,成为文化自觉。

编辑:王蓓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