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代码 600016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社员风采】微生物学泰斗——沈善炯

摘要 沈善炯(1917年4月13日—),出生于江苏吴江。微生物生物化学家、遗传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在固氮基因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上作出杰出的贡献。沈善炯出生于江苏吴江农...

沈善炯(1917年4月13日—,出生于江苏吴江。微生物生物化学家、遗传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在固氮基因分子遗传学研究领域上作出杰出的贡献。

1.jpg

沈善炯出生于江苏吴江农村一个小学教员家庭,7岁时入私塾.8岁以后先后就读于泰来桥初级小学和同里高级小学。1931年,14岁的沈善炯进入县城吴江中学读书。吴江中学学风淳朴,校长开明爱国,对青年们“努力读书,不忘救国”的勉励,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初中毕业后,他决定学农,考入江苏省立苏州农业学校。

忆西大:走向科学的起点

1937年“八·一三事件”瀑发后,沈善炯未随学校西迁,只身流亡到武汉,在武汉看到教育部对战区学生登记去后方学校借读的通告,鉴于同乡马应朋在广西,于是就登记到广西大学农学院借读。

“当时我并不抱什么希望啊”,沈老感叹道,“哪里知道正是这个机遇使我在流亡中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去处——广西大学,这个去处对我今后的科学生涯多么关键啊!”沈老还回忆起他在广西境内看到竖起的一块醒目的横牌,上面写着:“建设广西、复兴中国”。沈老不禁感慨:“在流亡途中,看到这个牌子,精神真是为之一振!”

2.jpg

左起:沈善炯、罗时钧、赵忠尧

求学期间得识植物学家张肇骞教授,对他以后树立从事遗传学与生物化学研究的志向产生了影响。1939年他转入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由于他勤奋努力,成绩优异,成为生物系教授张景钺的得意学生。1942年自西南联大毕业后,沈善炯入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随戴芳澜教授研究真菌。1945年,经张景钺介绍到四川北碚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46年,沈善炯随张景钺到北京大学植物系工作,任研究助教。

述生平:至死不渝的爱国心

1947年,经张景钺介绍,沈善炯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奖学金赴美留学,专修生物化学遗传学。他的导师是N.H.霍罗威兹Horowitz,副导师是著名有机化学家L.切赫梅斯特Zechmeister。为了补充化学基础,他辅修有机化学。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是分子生物学的摇篮,云集着一批杰出的科学家,浓厚的学术空气对沈善炯产生很大影响,他刻苦求学,取得优异成绩,1950年6月获得博士学位,经导师介绍去威斯康星大学生化系当博士后研究员。朝鲜战争爆发,爱国学者纷纷要求回国,他辞去威斯康星大学的聘约,于8月31日和100多位留美学子一道,登上从洛杉矶开往香港的“威尔逊总统号”轮船回国。

3.jpg

沈善炯等乘坐的威尔逊总统号

9月12日清晨,轮船到达日本横滨港,三人意外遭到驻日美国中央情报局官员的搜查,并先后被拘留在美国中央情报局驻横滨办事处,东京中野美国第八陆军监狱及拘禁日本战犯的巢鸭监狱。拘留他们的是麦克阿瑟的美国占领军,罪名是“携带了有关国防秘密的材料”。

审讯期间,监狱当局经常问他们:“为什么要回中国去?”得到的答复永远是理直气壮:“中国是我的祖国,为什么不能回去?”

11月初,三人被转送到东京麻布区的“中国驻日代表团”驻地,即当时国民党驻日“大使馆”软禁。一天早晨,“代表团”有关人员找他们谈话,说台湾大学校长傅斯年已从台湾发来电报,聘请他们三人为台湾大学教授。对此,三人都予以拒绝。

由于美军抓不到他们犯法的任何证据,同时又接到国内外友好人士的一再抗议,美国当局只好于1950年11月15日将他们释放。11月28日,沈善炯一行三人终于回到了祖国。

4.jpg

终无悔:献身科学的院士风范

沈善炯于1950年11月回到祖国,经谈家桢和丁振麟教授的介绍入浙江大学医学院生化科任副教授。50年代初期,中国几经战乱,百废待兴。当时,我国的抗生素工业几乎空白,有些国家由于种种原因还限制对我国的出口。为了摆脱医药工业的困难局面,我国必须自力更生发展抗生素生产,这是一项急迫的国家任务。1953年,由中国科学院,医药工业研究所、抗生素生产单位等在上海成立了抗生素工作委员会,沈善炯所在的植物生理研究室扩建为植物生理研究所,他任微生物生理组组长,从事抗生素的研究。抗生素研究并非沈善炯的专长,但是,沈善炯深知祖国的需要,毅然决定改行,投身于新的科学领域,并创造出非凡的成绩。

当沈善炯回忆半个世纪前这段抗生素研究时的情景,不甚感慨:从事此项工作的不少科学家抛弃了个人的志趣,毫无怨言,也不计较待遇得失。科学界和工业界,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能非常有效地在一起工作,朝着一个目标而努力,正是在这种和谐宽松和相互严格要求的气氛下,短时间内就自主生产出了青霉素、链霉素、金霉素等一批抗生素,有些甚至已超过苏联。沈善炯等在抗生素研究上的成绩,在学术上和生产实践上都有重要价值。该项成果获1955年中国科学院成果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评奖,定名中国科学院奖,后改为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5.jpg

再扬帆:老骥伏枥志千里

1978年,沈善炯重新开始他脱离了二十多年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这时他已经61岁。然而,二十多年来遗传学研究发展得如此之快,令沈善炯不知该从何入手。他感觉自己像门外汉,一切从零开始。凭着对遗传学的热爱和执著追求,他每天边在图书馆里查阅荒废了多年的遗传学文献,边在条件简陋的实验室做实验。

根据原有微生物遗传学基础,沈善炯选择了固氮基因的遗传学研究作为主攻方向。沈善炯等在自生固氮细菌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肺炎克氏杆菌的精细结构定位和特性研究获得1979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回首漫长的人生道路,虽然不乏曲折坎坷,但沈老无怨无悔,他为自己选择献身科学、为祖国服务感到欣慰。有着深厚中国古典文学修养的沈老还专门写了一首词作为自己的人生写照:

白蚬江头,人犬奔逐,当风和日丽,儿时嬉作演兵场。鲈乡亭畔,弦歌起伏,待苍艳月夜,少年好读雅人诗。

编辑:何海丽00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头等网立场。

如有版权异议,请点击查看免责声明